辽东半岛交还后国人的不满
1895年4月23日,突然发生了俄、德、法三国的干涉,于是在翌日的24日,在广岛的行宫召开了御前会议,内阁一致认为,与第三国的友好关系毕竟不能破裂,制造新的敌国绝对不是上策。然而当时国内普遍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整个社会仿佛是受到了一种政治恐怖的袭击一般,在极为惊愕的同时,陷入了沉郁的状态,人人忧心忡忡,好像我国的重要地方马上就会受到三国炮弹的轰击一般,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发表自己能匡救当前大难的良策。如今那批被称为属于对外强硬派的重要人物,正在京都与伊藤总理面会,在谈到三国干涉一事时,伊藤总理讥讽他们说,各位现在与其向我发表宏论大义,不如提出些面对军舰大炮的切实的建议。这些人一改平时能言善辩的模样,只是唯唯诺诺,对伊藤总理的嘲讽不敢有一句抗辩,且也无法说出心中任何的打算。这些人尚且如此,就不用说一般的人民了。在议论纷纷之中,人们只是默默地祈祷艰难的时刻能够迅速过去。这样过了十几天之后,我方向俄、德、法三国承诺归还辽东半岛,日中两国的媾和条约也在芝罘顺利进行了批准文件的交换。这时,世人才刚刚醒悟到突发性的危险已经过去,渐渐展开了紧锁了数日的愁眉,也就在此时,郁积在心头的不满情绪一下子爆发了出来,与昔日过分骄慢的态度不同,如今则是感到蒙受了多日的屈辱,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骄慢受挫的程度而产生了非常不快的感觉,他们早晚都会将这种不满和不快的情绪找到某个出口来发泄,从而来获得一种快慰,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一些平素与政府作对的党派,见到了社会上的这些情形,就对这种情绪加以利用,将所有的屈辱、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于政府的措施,激烈地抨击政府的外交政策,说是战争的胜利却在外交上遭到了失败,这样的攻击之声甚嚣尘上,至今依然没有平息。我之所以撰写这部书稿,其目的只是要叙述自去年朝鲜内乱以来一直发展到征讨中国的战争,最后导致三国干涉事件的这一期间所发生的极为错综复杂的外交历程,以此来防备多年后的遗忘。我历来无意与世上的衮衮诸公来辩论争议其是非得失。但是我坚信,政府在遭遇非常之时做出了非常的决断,对内外的形势进行了仔细的斟酌考量,权衡了将来的各种利弊关系,深思熟虑,尝试了所有一切可能的计策,终于在千钧一发之际渡过了艰难时刻,保障了国安民泰。我有职责要将做出决断的前后经过公之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