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斯特法诺条约》
同时面对国内外困难的局势,这样的先例在世界上并不罕见。比如说1877-1878年的时候,作为俄土战争的结果,俄国与土耳其在1878年3月3日签署了《圣斯特法诺条约》,此前英国和奥匈帝国事先向俄国放出了可能会加以干涉的空气,它们发表声明说,如果《俄土条约》的内容与《巴黎条约》及《伦敦条约》的精神相牴牾的话,就不承认这是一个正当的条约。当然,俄国早就察知了英奥两国的意向。而它仍然批准了这一条约,这又是为何呢?恐怕俄国政府也是受制于当时国内外的形势,且无法做出一个鱼与熊掌兼得的高明决策。历史学家描述戈尔恰科夫公爵[40]当时的处境说:“公爵害怕广大民众的动荡,更害怕对动荡局面的反抗。”由此可以充分看出当时的情景(戈尔恰科夫公爵在预料到英奥两国必然会提出异议的同时,根据素来不错的俄德关系,暗中也想倚靠俾斯麦的支持,不料会出现柏林会议上的结果。他没想到俾斯麦竟然会将他自己在条约签订前几天所讲的话公然否定掉了。俾斯麦在1878年2月19日,也就是《圣斯特法诺条约》签署前的仅仅两个星期,在德国国会上发表的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何有的国家竟至于要对俄国开战呢?即使开战之后这个国家取得了胜利,终究也无法挽回土耳其的权力。如果是这样,它应该要有一个方案能够替代俄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方案。而它现在有什么样的方案呢?即使有这样的方案,又有谁来执行这个方案呢?……如果今天俄国得不到1856年条约各签署国的认可的话,就将满足于占有目前所占有的土地。”这是俾斯麦见到了英奥两国不惜发动战争也要坚决阻止俄国的意图的强硬态度后发出的批评,也暗示德国对于俄国在获胜之后所占有的现有土地不表示异议。但是,此后德国的态度与预期的相反,呈现出奇怪的样态,不仅如此,英国已经表示不同意柏林会议的条件,拒绝出席该会议,于是戈尔恰科夫指示德国驻英大使修瓦洛夫伯爵,要他与英国外交大臣沙里斯贝利侯爵事先进行协商,对《圣斯特法诺条约》中需要修改的条款用秘密备忘录的形式予以记载。因此,柏林会议的许多结果,英俄两国在伦敦时就定下来了)。因此,这次《马关条约》的变更,到了事后的今天人们会认为政府对外采取了屈从的姿态,但是看一下事先的大势,因为是顾虑到了国内的情形才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才是事实的真相。总而言之,这次是在日中媾和条约批准交换的日期已经迫近的时刻,三国突然提出了干涉。政府为了同时妥善处理三国以及中国的问题,在竭尽千方百计之后,遂采取快刀斩乱麻的办法,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针,对中国在确保获得所有胜利成果的同时,为了不使俄、德、法三国的干涉再次搅乱东亚和平的大局,我们的方针还是进至该进之地,止于不得不止之所。我相信,处于当时的境况,任何人都不会有其他的良策。我以前曾经在《三国干涉概要》中说过:“在短短的两周之内就解决了这场错综繁杂的外交事件,避免了迫在眉睫的厄运的发生,确保了以百战百胜所获得的所有成果,全赖政府审时度势的正确决策,诚如大诏中所言,今日顾全大局以宽宏的姿态处理此事,也完全无损帝国的荣光和威严。此举正是遵奉了圣意。”我如此说,也是出于上述的缘由。
我在本书中将朝鲜内政的改革分为三期,希望依照各自适当的顺序来叙述此事。第一期和第二期在本书中已经做了叙述,而第三期最后竟做了省略。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后来由于种种外来的因素,阻碍了改革的进行,至今仍未完成。因此要叙述这一部分的话,势必会涉及将来的政略,现在就论及此事,不免过早。
1895年除夕之夜脱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