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邵两特使的抵达

一、中国张、邵两特使的抵达

1895年1月31日,中国媾和使节张荫桓、邵友濂抵达广岛。我政府在这样的场合已做好了接待敌国使臣的一切准备,他们刚抵达广岛,我便立即发去公文,告知我方全权办理大臣的官爵姓名,并以全权办理大臣的名义通知对方于2月1日在广岛县政府内进行会面。自去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提议的媾和谈判,至此终于开其端绪。两国全权大臣的会面24小时之后就要开始,媾和能否成功与双方全权大臣的才能和谈判时机是否适宜有关。日中两国是结束持续多日的战争,在此重启东方和平的天地呢?还是谈判出现波折战争继续展开呢?是喜剧还是悲剧?这一舞台终于将在明天面向海内外开启。

这一时期我国的一般民众尚未有厌战的气色,一味地在呼叫媾和尚早,且在此时也无暇去观察欧洲各强国抱有怎样的阴谋和野心。反过来推察一下中国国内的情形如何,他们肯定已经意识到了媾和是当务之急。然而考察一下张、邵两位使臣的地位和资望,无法认为他们具有周旋于樽俎之间,迅捷地妥善了结战局的胆识和权力。说得严厉一点,将媾和这一重大使命托付给张、邵之辈,这实在令人怀疑,事到如今他们是否真的认清了自己败者的地位,是否真的有停止战争的诚意。在中国使臣到达广岛的几天前,伊藤总理私下把我招去,对我说:今细察内外形势,觉得媾和的时机尚未成熟,且中国政府的真正态度如何尚无法测知,倘若吾侪稍一不慎,媾和的目的倒未能达成,而我国欲向中国提出的条件却先传到了世间,恐怕只会招致海内外的纷纷议论,因此吾侪在与中国使臣会面的时候,在仔细察知他们的才能和权限之前,不可轻易地开启媾和的端绪,且这个赋予使臣的全权,与国际公法上的例规往往不符,这尤须吾侪深加考察。我也恰与伊藤总理抱有同样的忧虑,因此对总理所言深表赞同。根据我们内阁讨论的结果,第一步首先要仔细审查他们所携带的全权委任状的格式如何,如果真的有违国际公法通常的例规,在正式进入媾和谈判之前,直接拒绝与他们继续谈判,认定此次谈判受挫,这样就可在我方尚未公示谈判条件之前就宣布谈判破裂,待到日后中国真心悔悟后再次派遣具有名爵和资望的全权大臣来日本时,与之展开谈判也绝不会为时已晚。于是我辞别了总理,静心等待会商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