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黄海海战后我国民众的舆论

二、平壤、黄海海战后我国民众的舆论

在回过头来看一下我国的形势。平壤、黄海战役胜利之前的我国民众,私下里颇为战争的结局如何而苦心忧虑,如今却对今后的胜利不抱一点怀疑,余下的问题就是我国的旭日军旗何时进入北京城门了。于是乎,整个社会气象是狂跃于壮心快意,沉溺于骄肆高慢,国民到处沉醉于喊声凯歌之中,对将来的欲望与日俱增。全国的民众都像克里米亚战争之前的一个英国人称之为“军国主义”的团体一样,除了进攻之外,任何声音都听不进去了。其间若有深谋远虑之士提出稳妥中庸的意见,则被视为卑怯懦弱之辈、无爱国心之徒,几乎为社会所不齿,那些人唯有闭口不言、闭门息影了。而这些社会的风潮又在多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外部的关系呢?有的国家对于我国的胜利赞誉有加,不惜阿谀之词,这对于在虚妄中浮游的我国民众,产生了火上浇油的结果;有的国家则增长了痛切的嫉妒和恐惧之念,在将来的时局中处心积虑地伺机给我国以猛烈一击。此后,俄、德、法三国开始干涉时,德国外交大臣对青木公使称,世界绝不会按照日本的希望和命令来运转。这样的言辞虽然是德国政府出于自己的欧洲战略而制造的一种说法,但也说明了在当时的外国政府和人民的心目中,日本人丝毫没有谦逊自制的态度,在世界上几乎特立独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发出任何的言语,骄慢不逊。说起来,我国人民的欲望会升腾到如此膨胀的程度,乃是源于我国自古以来特有的爱国精神的高涨。政府当然应该为此推波助澜,丝毫没有必要对此加以摈弃排斥。但是这样的爱国精神往往是一种过于激昂的情绪,若不注意对其适当掌控的话,反而会使当局者处于尴尬的境地。斯宾塞[31]以前曾说过,俄国人民富有爱国精神,不过爱国精神实际上是一种蛮族的遗风。这话虽然说得有点尖刻,但是徒有爱国精神而不知对其适当使用的话,有时候往往会与国家的长远目标相背离。当时日本人出于热情而表现出来的言行,很难说没有对欧洲强国的感情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快。

总之,战胜的结果,大大提升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势力,原先欧洲各国嘲讽我国只会模仿一点文明表皮,如今这样的误解消除了,日本国不只是远东的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大公园,而是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力量。这使得英国的一位饱学之士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远东的一场大战,在使一个帝国声名远扬的同时,也使一个帝国声名坠地。如今我国在成了列国尊敬的对象的同时,也成了嫉妒的靶的。我国的声誉在获得了隆升的同时,责任也随之增大。在这样的内外形势之下,其间也往往会产生相互之间的冲突。要使两者协调起来达到一个适宜的程度,绝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