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对英国政府提案的答复
我觉得对英国的回复不能拖得太久,此后又与伊藤总理有过数度的书函往来,于是在10月23日将如下的公函递交给了英国政府。曰:“帝国政府对英皇陛下的政府就有关停止日中战争提出问询的友谊十分感谢。直至今日,战争的胜利一直与日军相伴。但是帝国政府认为,我军虽屡战屡胜,但目前的情形尚不足以保证我方在谈判上获得满意的结果。因此,帝国政府认为,要至日后适当的时机,才可公开发表帝国政府有关停止战争的条件。”(这一点是我对上述三项方案中的丙案加以修正后的内容)此后,我国与英国之间未就这一问题展开过任何的交涉。
在英国政府向欧美强国提出联合调停的建议时,欧洲和强国之间曾就东方问题进行过一些交涉。青木公使9月24日向我禀报说:“阁下如今欲探知俄、法的详细意向,据本公使的观察,欧美强国之间目前似乎就什么事情正在商议。莫非正就武力干涉一事在交换意见?若果然如此,那么本公使确信,德国和英国绝不会是发起者。”青木公使的电文自然只是反映了他的推测和想象,是否能真的洞察到各强国的真情,尚难断定,但也足以证明当时欧洲的形势总有些不稳定。此外在10月10日,驻意大利公使高平致电给我,向我禀报了与意大利外交大臣非正式谈话的要旨:“倘若日本政府将把战争的结果扩展到非常广大的区域,且不想因此而扰乱到各外国的利益,那么意大利政府拟以朝鲜的独立以及赔偿军费这两项条件为基础,向日本政府提出尽快结束战争的劝告。为促成此事的成功,意大利政府将与其他友邦来一同进行积极的调停。”(这与英国的提案如出一辙。应该是英国与意大利协商的结果)至11月11日,高平公使又将与意大利外交大臣的谈话要旨向我禀告:“意大利外交大臣称,如今各强国正应中国的请求在各自交换意见,但是迄今为止并未有任何的实际行动,最后恐怕还是中国自己直接向日本提出媾和的请求。该大臣认为,英、俄两国尽管相互的利害关系不同,但两国都急切地希望能够避免眼下的纷乱。因此,该大臣进一步向本公使劝谏说,日本的行动和媾和条件不应越出适当的范围,即要避免中国的土崩瓦解和中国政府崩溃的情景出现,并表示,对一般和平的破坏要尽可能地缩小范围,进一步而言,我们劝告的宗旨未必是反对日本向中国割地的要求,但割地的要求很可能会激起第三国欲从中分得一杯羹的非分之想。据本公使推测,意大利政府虽想与英国一样来参与调停,但看到昔日英国调停的失败后,万事都更加谨慎。”在高平公使发来第二封电报的同一天(即11月11日),驻圣彼得堡的西公使发来电报曰:“本公使日前访问了久卧病床的俄国外交大臣。同一天英国大使似乎也访问了该大臣。俄国外交大臣针对我的问题回答说,英国政府欲尽早结束目前的日中战争,为此拟寻求俄国的合作。但是本大臣认为,中国至今仍未直接向日本乞求媾和,日本至今也没有明示媾和的条件,在这样的时候进行干涉,为时尚早。此外,英国非常担心因日本的大胜而导致中国陷于土崩瓦解的境地,俄国在中国也并非没有一定的利害关系,但眼下还是先观察一下交战双方将以怎样的方式来结束战争,等待这一时机的到来吧。”(这是俄国自朝鲜事件以来对我国的外交手段,总是在语焉不详之间给自己日后的发言权留有余地)翌日,我接到了青木公使的电报。电报在禀告了德国外交大臣拒绝了驻德国的中国公使希望德国出面调停的请求之后(这一请求调停的电文,前文已有详细记述),又加上了如下数言:德国外交大臣不希望日本使目前的局面发展到极端的程度,以至于发生爱新觉罗氏的朝廷遭到颠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