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黄海海战后欧洲各国的舆论

一、平壤、黄海海战后欧洲各国的舆论

1894年9月中旬的时候,几乎同时引起世界关注的是平壤和黄海战役的捷报。当然,论述作战计划、讲述战斗的过程,不是本章的目的。我只想在此探讨一下海陆两大战役的胜利,以及此后在奉天、山东各地我军在海上和陆地连战连捷的结果对我国的内外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是古代诗人吟咏战争结果的诗句。但如今已是各国交往极为错综繁杂的时代,战争的结果对内外社会万象波及的程度之大,远不只是万骨枯的惨相。如果处置不当的话,胜者反而有可能会比败者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在平壤和黄海战捷之前,连交战双方的日中两国也都为最后的结果究竟如何而日夜苦心焦虑。也无怪乎作为旁观者的世界列国要彷徨于疑惑之间。然而一旦这场海陆大捷传到了世界各国的报纸上,就一下子改变了欧美各国的视听和想法,过去曾对我国的行为多少抱有批评的国家,也转瞬之间不惜使用了各种过分的赞美之辞,日中交战的初期在一旁犹如冷眼旁观儿戏的邦国,也猝然之间表现出了极度的惊愕,最后终于对战胜者滋生了嫉妒之念。当时,我驻英国临时代办内田曾给我发来这样的电报:“本官收到了许多该国上流社会人士的祝贺。该国的各家报纸大抵都赞扬日本的胜利,并对此表示了满意。兹列举卓有影响力的报纸,如《泰晤士报》说,日本的军功足以领受胜者的奖赏,我们尔后必须认可日本是东方的一个新兴力量,英国人内心虽有些不愿意,对于这一与我们利害密切相关且早晚密切接触的新兴的岛国人民,丝毫不应该抱有嫉妒之心。《帕尔梅报》说,以前都是英国教导日本,如今日本教导英国的时代来临了。此外,《每日电讯报》说,应该劝说日中两国媾和,在中国尚未全部接受媾和条件之前,日本应该占领台湾全岛。”由此可见,在牙山之战之前英国人对我国所抱有的感情,至此已经骤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另外有一份反映了法国人情感的报纸这样说:“在栽有花木的人家前聚集了人群后就形成了市场。与今天对中国取得的胜利相比,日本对欧洲可谓取得了更大的胜利。今后日本将可傲然独立为所欲为。日本人可以随意掠夺他国的土地并将其蚕食。简而言之,日本将可以做出跟其他自觉有势力的国家同样的行为。欧洲各强国对于日本人自不待说,即使对那些抱有空想的人,也丝毫没有干涉的办法了。”在发出一片赞扬之声的国家中,俄国政府却在日夜奔忙,将舰队通过苏伊士运河开往远东方向。这真可谓是祸福倚伏,不啻塞翁失马。

炮火相接之后,孰胜孰败,至此也已尘埃落定了,由此观之,转瞬之间,对胜者褒扬如潮,对败者一片痛斥,这是人情的弱点。器械精利,将卒勇猛,加之战略得当,我军终能获得大捷,这在任何人的眼中都已映射出来了。世间对此的一褒一贬,亦无足悲喜。但是,如今欧美各国看到了我军取得胜利,在日中交战的过程中,他们看到了我军所采用的欧洲式的作战计划、运输方法、兵站设施、医院以及卫生的准备,特别是出于人道目的的红十字会等,对所有的制度组织都进行了相当的整顿,各部机关之间迅速地协调配合,并且在外交和军事行动上,无论是对交战国还是中立国,没有一项违背了国际公法的规定,他们对此都给予了完全的认可,这些都给了他们非同寻常的感觉。此前欧洲各国曾见到了我国多年来采用了欧洲式的军政和军纪,然而内心却在怀疑,日本虽能模仿文明的军队组织,可一旦面临实战,果真能像欧洲各国的军队那样在纪律严明的前提下展开吗?而且他们抱有这样的怀疑并不仅仅止于军事上。前几年我国修订了法典,制定了法院构成法的时候,他们曾嘲笑我们说,这些新法都是不堪实用的一纸空文而已,而且还怀疑我国法官的能力,认为欧美人处于我国法权之下是非常危险的。这是以前我国与其进行条约修订时造成巨大困难的首要原因。此后,他们见到我国创立了立宪政体,便觉得除欧洲以外不可能有立宪政体的存在,当时曾给予了种种尖刻的批评。简而言之,他们错误地认为产生于欧洲文明的事物只能属于欧洲人种所有,欧洲以外的国民是无法真正体会其真味的。因而这次我国战胜的结果,第一次使得他们醒悟到,在基督教国度之外的国土上也可能有欧洲式文明的生存,他们在赞赏我国军队的赫赫武功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我国的广大人民具有很强的吸收运用欧洲式文明的能力,这实在是一件足以使我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大快事。但坦率地说,以前日本人确如欧洲人所说贬斥的那样,并无吸收采用欧洲文明的能力,今天也未必如他们所褒扬的那样,真的能将欧洲文明推行到极致,简而言之,日本人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采用欧洲文明,但能否推进到更高的程度呢?当然,这是将来的事情了。不过,人之常情是,受到夸奖时往往会洋洋得意,遇到严厉指责时便觉得自惭形秽。如今日本人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频频夸奖赞扬之后,果真能够看清楚自己的真正价值吗?这也是将来的事情了。

中立国的欧洲各国的情形大抵如上。这一时期,作为交战方的中国对我战胜的结果有何感触呢?该国政府一开始就请求欧洲强国进行干涉,希望日中战局能够尽快地平息下来。平壤、黄海之战以后,他们似乎认识到了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与日本对抗到最后,采取了尽可能的防守战略,在外交上,则更加积极地争取外国的干涉。在奉天半岛(应理解为辽东半岛——译者)的陆战中,他们几乎一次也没有采取攻势,此外,李鸿章严厉训诫水师提督丁汝昌,要他不管发生怎样的事情也要避免所有的危险(根据发于该年8月21日的电文),要求黄海海战中战败的北洋舰队退避到威海卫的要害地,不可再到外海出战。他还与总理衙门一起不断地向各国驻北京公使游说,希望得到他们的外援,并且致电派在欧洲各国的使臣,要他们直接向所在国的政府请愿哀诉。于是英国政府再次联合各国政府来试图劝告日中两国停战,而俄国也在这个时候虎视眈眈,想要趁机有所动作。其实,谁都不难预测,在日中两国战局进行的时候,即使自己不去招引,欧洲强国早晚也会出手干涉,而中国政府却完全不顾本国的脸面,卑躬屈膝地一味乞求强国的哀怜,犹如打开门户迎接豺狼一般,实在是愚昧至极。虽是为解燃眉之急的无奈之策,但是将来若导致东方世界出现欧洲强国互相插手搅起事端的危局的话,那么不得不说,这次的战争结果真成了这一危局的起因,而始作俑者则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