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省的总督和巡抚有关请和得失的奏议
平壤、黄海之战获胜之后,日军以疾风扫落叶之势勇猛前进。10月24日,我第二军在花园口登陆;10月25日,我第一军大战虎山;26日,攻陷了九连城、安东县;29日,攻克了凤凰城;11月6日,我第二军攻陷金州城;7日,占领了大连湾炮台;11日,我第一军占领了连山关;18日,攻克了岫岩;21日,我第二军攻陷了旅顺口;12月6日,攻克复州;12日,我第一军占领了柝木城、营子城;13日,攻克海城;今年(1895年)1月10日,我第二军攻克盖平;22日,第二军司令官大山在山东省营城湾登陆;30日,攻击威海卫炮台。这是今年的1月31日清政府钦差全权大臣张荫桓、邵友濂等抵达广岛之前我军连战连胜的事迹。这些连战连胜的消息在中国以及欧美各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中国如今败运在望,希望尽早平息战争。尤其是像李鸿章那样洞见到了未来安危的人物,内心已经决定,无论花多大的代价也要换回和平。但是不管在哪个国家,碰到这样的情况,总有不少虚张声势、顾及脸面的庸碌之辈,由此而损害了国家大计的例子也并不缺乏。此时,在中国政府内部,有人认为议和为时尚早,有人虽然并不完全反对议和,然而其主张的媾和条件,都是些荒唐不切实际的意见,差不多连战败者都不敢对战胜者提出来的。如今在张、邵两位使节的谈判已经破裂,李鸿章作为媾和使节再度前往我国的时候,威海卫已经陷落,北洋舰队已经悉数投降,甚至在这样的时候,北京政府召集了各省的总督和巡抚来听取他们对于媾和得失的意见,多数的总督、巡抚在上奏中罗列了这样的陈词滥调:如果日本希望媾和的话,中国以响应为上策,赔偿金无论如何巨大也可加以考虑,但若提出割地的话,不如继续打到底,清朝皇帝没有权力将祖宗流血牺牲打下的疆土割让给外国(根据今年2月26日上海电信)。在危机还没有极为急迫的时候,中国政府的当局者,尤其是李鸿章之辈,还不能将内心真实的意向向外面公开,内心一定感到无尽的苦恼。因此,他们非常想知道日本会以怎样的条件同意结束战争。他们为了要探知日本政府的真意,首先采用的手段是向欧美各国哀诉请愿,希望他们能在日中两国之间居中调停。11月12日,驻德国青木公使向我电告:“据本公使从德国外交大臣处私下获知的消息,今日中国驻德国公使要求与德国外交大臣会晤,希望德国出面调停日中战争。该大臣询问,中国准备以何条件来媾和?中国公使答道,中国准备以承认朝鲜独立和赔偿军费两项条件来媾和。该大臣表示,如今日本连战连胜,大抵胜局已定,仅以上述的两项条件恐不能轻易获得满足。中国公使反问道,若如此,那阁下觉得怎样的条件比较合适?该大臣回答道,这非本大臣所能回答,不如中国自己直接去问一下日本政府。”另外那时西公使也来电报告说,中国驻俄国公使也向俄国提出了相同的请求,俄国政府也鼓动中国直接与日本政府开展谈判。中国政府不断地命令驻外使节向所在国提出调停的请求,都遭到了与德国政府同样口吻的拒绝,尤其是英国政府的联合调停主张失败以后,他们终于决定向日本政府直接询问媾和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