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府联台调停案的失败
如上所述,可知欧洲各强国也都各自有自己的算盘,他们全都拒绝了中国政府的哀求,且对英国政府联合调停也未表示同意。这样一来,英国政府的联合调停主张,外不能取得欧洲强国的同意,内无法满足本国的舆论。10月10日《泰晤士报》的社论说:“日本目前正值连战连胜,恐怕不易使其放弃奢望。要使他国停止战争自不是一件易事,即便要其暂时中止,显然也无成功的希望。当然,倘若派出众多的军队,依靠强力迫使其停止战争业也并非没有成功的可能,但如今的状况决不可采取如此的行动。因此,除了保护在那里的欧洲人之外,还要试图对交战国进行强压牵制,就难免会使自己陷于困境,并被东亚最强的国家视为敌人。简而言之,身处局外的中立国家,对于日中两国间的纷争,最好还是任由当事的双方由武力来作出决定。”英国首相罗斯伯里看到国内外形势已经到了如此的地步,终于不能沉默,于12月24日在伦敦市政厅的大会堂内发表了演说,陈述了英国政府就日中媾和事宜希望得到欧美各强国合作的理由。其演说的主旨是,为恢复日中之间的和平,欧洲强国中有越多的国家加入调停的同盟,其效能就越大,在这样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应越加显示出各国会商的巨大价值,交战国各自都有强烈的自尊心,不愿自己主动提出媾和的要求,越是这样,这时就越需要别国的调停,而参加调停的国家越多,就越容易达成和平的目的,且此时若英国采取单独行动的话,恐会遭致其他强国的猜忌。英国首相在演说中进一步表示,当今欧洲有两三个大国认为,目前还不是在日中两国之间进行调停的时机,英国也认为这样的意见是有道理的。英国首相在演讲中用了上述这般意思相当模糊不清的言辞来为自己的失策进行辩护。
于是英国的联合调停就这样中途失败了。但是欧洲各国在如下的认识中达成了一致,即都不希望日本趁着连战连胜机会使中国陷于土崩瓦解的境地;为了迅速地停止战争,尽可能使日本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此外,俄国也在这个时候通过希特罗渥向我表示,日俄两国应及时交换意见,以防止他国的干涉。有关俄国提出这一建议的详情,我在后面的章节中再详加叙述。不过此时我与俄国公使间的会谈,确实未能使得俄国政府感到满意。然而怀疑俄国这时就开始对日本产生了敌视的倾向,这样的想法也未免过于迂腐。俄国虽然一直对日本怀有猜忌之心,且一直在积极寻找本国的利害所在,但当时似乎尚未决定欲向日中的哪一方伸展羽翼。这一时期的俄国对我国往往多施用甜言蜜语,以努力避免伤害我国的自尊心,同时也避免挫伤中国对俄国的依赖和信任(据说中国特使王之春赴俄国京城圣彼得堡谒见沙皇就停止日中战争一事请求俄国的帮助时,沙皇应答说,中国应该自己主动向日本求和,如果届时日本的要求过分的话,我会从中调停斡旋,尽可能降低日方的要求)。总之,这一时期俄国表现在外面的举动,又像是中国的朋友,又像是日本的朋友,显得有些难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