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人们实现其社会功能的重要工具。语言在交际互动中的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变异、变化和发展,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视角。言语共同体是社会语言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多个理论流派和研究范式都交汇于此。社会语言学从社会学和人类学汲取理论精华,并结合社会网络理论、实践共同体概念和语言全球化理论等前沿发展,将语言在社会中的使用研究推入了一个新境界。随着全球化进程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熟人社会和本土社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时空限制,与远隔万里的人们进行沟通、获取资讯。因此社区和共同体概念在全球化语境中遇到一定挑战,也得到相应的拓展。本书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探讨共同体概念,回顾和梳理共同体经典理论和实证研究,通过与社会网络、实践共同体、语言全球化理论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构建更符合时代特征、更具有解释力的共同体概念。
第一章总体介绍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共同体概念,概述这一概念的诞生和发展历程,呈现不同流派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多维度、多层次拓展。我们从经典言语共同体概念入手,关注社会网络中的共同体,进而探讨相对晚近的实践共同体以及处于国际学术前沿的语言全球化进程。沿着这一从经典到前沿的脉络框架,我们探讨共同体概念为社会语言学研究带来的理论贡献及其面临的问题,将这一概念与学术界最新理论进行勾连,拓宽共同体概念的应用空间,使这一理论能够发挥引领学科发展的作用。
由于言语共同体概念内涵丰富,发展进程复杂,所以本书使用两章篇幅,从不同角度探讨言语共同体概念。第二章从Hymes的交际民族志和Gumperz的互动语言学两个方面讨论言语共同体概念。Hymes和Gumperz对言语共同体的讨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他们的研究成果对言语共同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章回顾交际民族志和互动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二者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经典研究,并探讨在这两种理论框架下言语共同体概念的定义和运用。研究显示,在面对面交际互动中,共同体成员的主体能动性会对共同体的构建起到很大作用,因此以社区和个体之间互动为研究重点的交际民族志和互动语言学就凸显出其重要性和实用性。本章还力求破除言语共同体已经“过时”的理论偏见,展现言语共同体在当前交际互动研究的进步中取得的重要理论突破。
第三章从语言变异角度探讨言语共同体。这一章回顾国内外语言变异研究概况,追溯变异语言学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言语共同体的研究,通过Labov的早期研究、美国底特律方言调查、青少年社会群体、英国诺维奇地区方言变体研究探讨言语共同体概念的确立和发展。在言语共同体这一框架内,研究者能够更加准确地衡量某一特定群体中语言变异的社会因素。将变异研究放在第三章,主要是因为变异社会语言学和第四章的社会网络研究,尤其是Milroy的研究关系更为紧密,将这两章作为前后章节使本书更有连续性,也更合理。
第四章探讨社会网络中的共同体。社会网络既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也可以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既可以作定量或融合性测度,也可以作定性或解释性测度;既可以用于阐释单语社区的语言变异和变化现象,也可以用于研究双语社区的语言保持和语言转移,还可以解释地理或社会流动所造成的方言接触现象。社会网络与言语共同体概念有许多共通之处,它综合了Labov及其他社会语言学者的研究,并在调查方法和统计检验上都有所发展。同时,社会网络与变异语言学中的共同体也有重要区别。这些异同都促进共同体概念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第五章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讨论实践共同体。近年来,实践共同体概念发展势头强劲,在教育学、管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有涉及。语言是实践的一种,其使用者构成言语共同体。实践共同体概念弥补了言语共同体的不足,同时也为语言变异、身份构建等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这一章探讨实践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回顾实践共同体的经典研究,并深入探究实践共同体与学习理论、与身份理论以及与性别研究的关系,为丰富共同体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六章从语言全球化进程视角讨论共同体概念。全球化虽然看似与共同体概念没有很多交集,但是纵观近代社会,全球化进程深刻影响着每一个群体及个体,人们的语言、文化、政治、经济活动都和全球层面的因素息息相关。语言全球化研究将本土社区和全球共同体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言语共同体突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成为一个可大可小、可本地可全球、可即时存在也可长期存在、且非常具有可塑性的概念。
第七章从共同体概念的发展和演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总结全书,并展望未来趋势。
各章的主要撰稿人为:
第一章 董洁
第二章 左茹嫣
第三章 贺蕾
第四章 沈秀
第五章 邹小英
第六章 杨端端
第七章 董洁
承蒙北京大学高一虹教授推荐、约稿并提出非常宝贵的修改意见,外研社段长城老师、解碧琰编辑的理解与支持,以及作者们的通力合作,这本《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共同体》才得以成书,我们在此深表感谢。感谢王硕对本书第二章的贡献。本书术语的翻译尽量做到全书一致,同时兼顾习惯用法;除了极少数情况外,非中文人名使用英文拼写。
董洁
清华园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