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 动态特征

7.2.2 动态特征

主体性与共同体结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共同体概念需要解决的问题。新一代学者侧重共同体构建的动态特征,从而缓解了主体性与结构之间的矛盾。在社会网络共同体中,社会网络属于中观社会结构,介于宏观社会结构和微观社会个体之间。社会网络将微观的社会个体连接起来,形成社会生活中的关系网,众多的关系网共同构成了宏观社会。这一构建过程具有很强的动态特征。人们通过他们的社会实践不断扩大、改变和重构他们的关系网络,在强关系和弱关系之间切换,根据所处的社会网络调整其语言使用方式。

实践共同体概念一直强调共同体是在动态中不断构建的。人们的身份在同体内部和共同体之间形成了动态轨迹,包括外围轨迹、向心轨迹、局内人的轨迹、边界轨迹、离心轨迹,以描述人们如何接近一个共同体,进入共同体,成为其边缘成员、核心成员,离开共同体,以及共同体之间的相互引力和斥力。共同体身份构建是多重轨迹相互影响、相互妥协的过程,其中的新老碰撞比线性的发展更加复杂。同时,一个实践共同体是动态和不断构建的,是一个从过去贯穿到现在并延伸到未来的实践集合。

言语共同体概念的动态构建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从早期的交际互动、语言变异理论,到后来的语言意识形态理论中层级和指向性概念,动态的构建视角贯穿言语共同体概念的发展脉络。在语言全球化视角下,言语共同体是通过人们对话语的指向性构建的,即微观的语言特征指向宏观的社会意义。当人们对于一个语言特征的指向意义达到一定程度的认可时,他们就构建起一个言语共同体。如此定义的言语共同体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社会变项,比如性别、年龄、社会阶层,乃至于动态轨迹,比如移民、代际传承、个人发展。这一定义与Bourdieu的区隔理论相呼应,也满足了人们同时属于多个共同体的解释需求:当人们在不同变体间转换时,他们也在不同的共同体身份以及不同的言语风格之间进行切换。言语共同体概念发展到目前水平,静态、固化的视角已经被淘汰,未来趋势是如何更加动态、深入、多维度描述和分析共同体,使之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对真实发生的语言与社会现象给出更准确的解释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