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小结

5.3 小结

共同体的结构和成员身份认同是实践共同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共同体的结构而言,Wenger和Eckert都认为不应把社会权力中的等级制度简单地平移到实践共同体概念中去。也就是说,一个具体的实践共同体中存在什么样的等级结构应该是由其成员通过实践构建的,而不是由社会中存在的等级结构来定义的。就共同体成员身份而言,一个人的成员身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语言的使用起到重要作用。在实践共同体中,语言不仅体现、建构身份,而且在不同的话语情境中塑造不同的共同体身份。实践共同体话语库与成员身份之间是一种相互构建的关系。

实践共同体为语言教学研究提供了新途径。对于许多语言学习者和语言教师来说,共同体是想象的,它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以往历史关系的重构。从本质上看,每一个想象的共同体都预设了一种想象认同。将想象的共同体概念运用到语言教学领域可以给教师培训者以及二语习得研究者们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解视角,使他们能够把语言学习者和语言教师视作具有想象身份认同的个体。无论是在实践过程中,还是身份认同的转化中,想象对实践者而言都是他们自我定位和自我认同的一个特殊阶段,对他们后期的学习实践和身份认同起着或是积极,或是消极的作用。想象的身份认同和想象的共同体最终都需要以实践的方式来实现其社会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在语言学习研究过程中,无论是关注学还是教,人们对语言学习和教学的期待和展望,都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成为现实。

实践共同体对性别研究不仅关注性别语言,而且提供了性别理解的文化视角。性别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塑造,而又与身份构建的其他因素相互交织,这就需要人们在不同的实践共同体之间对自己不同的成员资格身份进行协调。个体在一个实践共同体内性别身份的发展与这个实践共同体持续的性别塑造分不开,也与阶级、种族和其他因素相关的身份构建有关。实践共同体概念将性别与语言置于共同体之中,借助以共同体为基础的实践理论,将性别、语言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视为动态的社会实践。与此同时,实践共同体理论摈弃了许多关于性别和语言关系的陈旧观点,提出实践塑造着性别关系,同时实践本身也被“性别化”。在实践共同体内,性别并不只是具有生理含义;实践使得人们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性别,并赋予性别以社会内涵。

综上所述,实践共同体概念弥补了言语共同体,尤其是语言变异视角下的言语共同体的某些不足,同时也为语言变异、学习理论、性别研究、身份构建研究、二语习得研究等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言语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作为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在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互为补充,给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思维和研究空间。从已有研究来看,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实践共同体的探讨多限于理论层次,缺乏从理论探讨转向实际运用的衔接研究。实践共同体研究若能与话语分析、二语习得等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命题进行有机的结合,将会给后结构主义语言学提供一个更加具有时代意义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