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互动社会语言学概况
2.2 互动社会语言学概况
“互动”这一概念来自社会学领域,Goffman、Tannen、Sacks、Schegloff和Jefferson等社会学家对语言互动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其后Gumperz(1982)在《会话策略》(Discourse Strategies)一书中正式将此术语引入了语言学领域。互动社会语言学是建立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语言学研究的新发展基础上,口语研究、功能语言学、会话分析和语言人类学对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Couper-Kuhlen &Selting 2001;林大津、谢朝群 2003)。首先,对口语研究的重视和相关理论的建设是互动社会语言学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语言学研究局限于书面语,重心放在词和句等语法层面上。但随着录音、录像等技术的进步,语言学家建立了更完善的转写体系,对声调、韵律以及表情动作等语言附属特征的描述和研究变得充分起来,从而使研究更加贴近语言的真实使用状况。其次,互动语言学的发展深受功能语言学传统的影响。功能语言学将自然语言视为社会互动的工具,认为交际双方能够通过语言相互传递信息、相互影响。此外,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功能与形式并非割裂的。语言形式作为意义的载体而存在,而意义的存在是为了实现信息传递等语言功能。同时,语言系统也是在人类日常交际中为了实现各式各样的语言功能而形成和调整的。所以,要研究自然语言就必须研究其结构、功能及使用目的。功能语言学将语言放在特定的使用环境中进行分析。这种把功能驱动作为语法研究中心的思想影响了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再次,会话分析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也推动了互动语言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Sacks等社会学家提出通过研究日常对话来增进对社会秩序的理解,并提出了“互动中的交谈”(talk-in-interaction)这一术语来强调在互动环境中分析会话行为(Sacks et al. 1974)。他们所建立的会话分析这一流派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工具来分析“谈话”,考察具体序列中话轮(turn)之间的关系以及交谈序列中话轮的特征。会话分析认为,虽然人们的行为受到了社会规则的制约,但是在互动过程中具体而又细微的行为会直接影响整个会话的构成和发展,使言语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最后,语言人类学对语言交换和语篇策略的跨文化比较分析也对互动语言学的发展有积极的贡献。早在20世纪初,Boas及其学生Sapir就涉足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他们认为语言与文化习俗和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文化差异导致的社会秩序和对话建构方式的差异都反映在语言之中,不同的语言会影响社会秩序和文化模式。这些理论和思想都在互动语言学中得到一定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