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小结

4.4 小结

社会网络研究主要是利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愿结成的人际关系网,通过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解释语言的变异与变化机制(Milroy & Margrain 1980)。语言变异学家发展了两种将社会网络分析应用于语言变异研究的方法:一种是将社会网络作为一种田野调查的工具或策略,另一种是既将社会网络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论,也将其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关于社会网络的测度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定量或融合性测度,另一种是定性或解释性测度。前者主要利用Milroy所提出的密度、复合度和聚合圈三个指标来描述社会网络的结构和内容特征,与研究人员所选择的语言变项一起展开定量分析;后者主要说明的是说话者的性别、民族、教育、职业等因素对社会网络具有显著影响,从而造成语言变异和变化。

社会网络既可以用于解释单语社区的语言变异和变化现象,也适用于双语社区的语言保持和语言转移,还可以解释地理或社会流动所造成的方言接触现象。总体来说,个体融入邻里关系网的水平会大大影响其使用方言的程度。一个紧密的社会网络结构会支持内部语言规范,并抵制来自社会网络以外的变化;一个松散的网络结构有利于产生语言创新。弱关系将紧密的群体相互联结起来,而且还和更大范围内乃至全国性的言语共同体联结在一起,更有利于语言的扩散和变化。研究人员还发现社会阶层与网络结构之间的关联,即松散网络主要与流动性强的中产阶级联系在一起,而紧密网络则与社会阶层地位较低或较高的语言使用者联系在一起。

在当代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社会网络研究范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在西方学术界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对于国内社会语言学研究来说,社会网络研究还没有得到全面发展。目前我们更多的是在社会语言学著作中看到对社会网络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介绍,却比较少见到关于汉语社区中社会网络的实证研究。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快速的城镇化和频繁的人口流动造成的,但是另一方面迅速适应大城市生活的人们也不断构建新的社会网络,这种摆脱传统社会网络、重构新社会网络的动态过程将会是我国社会语言学实证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社会网络框架没有进一步表明人们对所构成网络的态度,即是出于自愿的主动选择、出于功利的权宜之计、还是家庭或外部压力的迫不得已,等等。一些人倾向于社会流动,主动放弃了紧密度高、复合度高的社会网络,为了追求“大城市的生活”离开了原来生活的社区和原生家庭。与这样的地理选择和社会选择伴随而来的是语言选择。另一些说话者对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网络位置几乎没有选择的机会,外部条件制约了他们的选择。虽然社会学冲突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们的选择,然而社会态度和社会网络选择仍旧没有得到充分解释。社会网络的个人选择和态度也会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社会网络研究范式综合了Labov式的社会方言学和Gumperz式的民族志学的研究特点,在研究程序、调查方法、统计检验上都有所拓展。该范式弥补了Labov研究忽视个体之间语言差异的缺陷,对个体的语言变异进行定量分析,并较详尽地显示出社会网络及其他社会因素对说话人语言变异的影响。然而,社会结构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这也反映在说话人的社会网络和语言使用中。实际上,语言的变化不仅能顺应社会网络的变化,语言自身还能成为调节社会网络的工具和手段。社会网络作为一个独立变项,在分析和解释语言变化方面具有多大的可靠性,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