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5 全球共同体视角下的新媒体研究
全球化进程,尤其是移动互联的新媒体环境对人们的语言使用、沟通方式和社会关系都有很大影响,共同体也在这一新环境中展现出新形的态和特征。当人们可以更加自由、更便捷地移居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他们如何与祖国、与家乡的亲人朋友保持联系?如何关注家乡的社会变化?如何让自己的后代与母语文化保持一种亲近感?互联网为这些交际需求提供了快速且低成本的沟通平台。此外,当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穿越虚拟空间,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互动,他们如何跨越屏幕构建身份?如何解读对方的身份?如何通过屏幕上显示的语言识破身份真伪?线上与线下身份构建有本质上的不同吗?再如,当微博、微信替代电话,成为主要沟通手段时,人们的语言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微博、微信语言应当属于口语还是书面语?它们对共同体的构建、保持、重组有着怎样的影响?人们在线上组成的言语共同体与线下有什么区别?网络新词是怎样传播开来,成为广泛使用的词汇,又是如何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的?这些都是国际学术界的持续热点。虽然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语言在新媒体中的使用进行实证研究,但是移动互联技术对人们的交际互动,身份认同,乃至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是今后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总之,共同体研究方兴未艾。共同体概念,尤其是言语共同体,自诞生之日起就是社会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概念,这一领域的开创者们都对共同体概念进行过重要的论述。虽然近年来“后现代”主义成为一种潮流,在其解构之下“共同体”似乎显得不够“时尚”(Rampton 1998)。但是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共同体概念始终探讨个人、语言、群体和社会之间最本质的问题,即人们如何通过语言实践构建社会群体并成为群体中的一员。随着共同体概念的不断创新和延伸,尤其是对社会网络、实践共同体和语言全球化领域理论精华的吸收和不断融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共同体概念已经超越了学科界限和传统的理论困境,以更加包容、更加多元、更加富有弹性的方式诠释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解决共同体结构和主体性、成员身份同质性、共同体的动态特征等一系列理论难题,而且能够更加准确和深入地分析当代全球化进程中人们面临的社会语言命题,如语言和移动性问题、新媒体环境中的语言身份认同问题、符号资源库问题等,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多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