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 语言全球化理论中的共同体
6.1.3.1 规范与共同体的重构
规范是构成言语共同体概念的要素之一(见第二、三章)。在共同体概念之外,规范也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通常用以检查和衡量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normative),符合规范的就会被看作是“正常的”(normal)。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机器化大生产以来,在自然科学和工业生产领域,绝大多数生产要素都被规范化了,科学的实验步骤和标准统一的机器生产都是规范化的体现。而人文科学领域和社会生活中规范也无处不在。人们的行为举止、机构的行政程序乃至整个社会的规则运作都是以“规范性”(normativity)为基础的。规范性既是一套人们共有的行为模式,也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准则。
法国社会学家Foucault在《异常》(Abnormality)一书中阐述了他的“规范”思想,对规范性的内涵和意义进行深入的探讨,使得规范思想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批判理论。规范并非自发存在,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由“权威”所规定的,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合法性。这种合法性通常是隐性的(covert)或是不易为人所察觉的(implicit legitimacy),但有时也是显性的(overt)或者是带有强制性的(explicit legitimacy)(Foucault 2003)。因此在Foucault的理论中,规范常常和权力联系在一起。基于规范,权力才得以运作;权力通常是建立在一系列的规范之上,并通过规范来控制和制止那些“不规范”(abnormal)的行为,这也是权力得以实施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规范的确立是多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依靠个人、群体、机构以及权威的力量,而制定规范的这些力量又对规范具有解释权,以及要求、调整、纠正乃至惩罚的权力。Foucault的规范思想凸显了规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意义不止在于对规范的反思与解读,而是对规范的揭露和批判,启发人们重新阐释规范的意义。
从这一角度重新审视共同体,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共享言语规范是言语共同体定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规范”本身正在经历一个不断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标准语是语言规范的集中体现,但在全球化进程中,规范性这一概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个体或者群体对待语言规范的态度有所不同。英语作为一种全球化语言,在不同维度、不同地区或者不同文化中其所规范的内容是不同的。所谓的“标准英语”只是人们根据单一的语言规范所得出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美式英语或者英式英语被认为是标准英语,而其他地区的英语变体,比如印度英语、日本英语等则被认为是蹩脚英语。但是当我们把这些“标准英语”置于在全球化语境下审视时,就会发现一个共同体中的规范可能在另一个共同体中成为不规范的。比如Pennycook(2007)在《全球英语与跨文化流动》(Global Englishes and Transcultural Flows)中所讨论的嘻哈音乐人群体自有一套言语规范,在这一社群中使用“标准英语”反而是不合时宜,甚至是令人侧目的。同时,一个区域性的言语规范也可能被投射到另一个特定区域的人们身上,或者被更大范围的人们所接受。比如long time no see这种中式英语已经被英语母语者广泛接受。所谓的语言规范,在全球化中可能被进一步加强,也可能被逐渐淡化或者消解。因此,全球化背景下的规范具有“层级性”的特征,既表现出从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的纵向分布,也有同一水平阶段的平行分布。
6.1.3.2 言语共同体和语言共同体
语言全球化领域中的语言意识形态、指向性和层级概念挑战和重构了共同体理论,尤其对言语共同体概念起到了颠覆和重新定义的作用(Blommaert 2006)。言语共同体概念长期受到共同体边界和成员同质性(homogeneity)问题的困扰。这两个理论困扰主要是由于人们对“语言”和“言语”的混淆,以及人们通常所持有的一语言对应一文化,进而对应一个固有群体的误解而导致的。这个观点呼应了Hymes对语言和言语的相关论述(见第一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一一对应关系非常少见,普遍状况是复杂多样的语言使用。比如一个言语共同体中的人们可以同时使用多种语言,多个言语共同体也可以共享一种语言。
从语言全球化的角度来看,两种通过语言而定义的共同体值得深入探讨(Silverstein 1998)。第一种是“语言共同体”(language community),指一个固有群体(比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通常对于某种语言具有一定的忠诚度。这种忠诚主要体现在“我说某种语言”或“我的母语是某语言”以及类似的话语之中。这种话语中的“某语言”通常是那些人为定义的、具有指称意义的语言,如英语、法语等。这样定义的语言具有稳定的、客观的、边界清晰的形象。他们通常有明确的语言规范,而人们的语言是否符合这些语言规范,以及他们是否能够“正确地”使用这种语言对于其共同体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共同体中,一个人“拥有”某种语言,并认为自己属于某个同质性母语共同体,由此就形成了语言、身份、共同体之间单一的、线性的对称(Blommaert 2006:514)。例如“某人说法语”(语言),对应“某人是母语为法语的人”(身份),并属于法语为母语的语言共同体(共同体)。
第二种通过语言使用而构建的共同体是言语共同体(speech community)。上述语言共同体所呈现的简单、线性、一一对应关系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少见。为了描述和解释语言使用与共同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语言全球化学者重新定义了言语共同体概念,提出言语共同体是指在一个多层次的价值评判体系中,人们的语言使用展现出共同的指向性,并通过这些指向性构建身份和共同体。比如前文提到的“葡萄酒话语”中,对葡萄酒的鉴赏和评价有一套特有的话语体系(Silverstein 2006)。当一个人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和文化熏陶之后,在鉴赏和评价葡萄酒时能够熟练地使用这套话语,其语言特征反映出这个人拥有良好的文化品味和文化资本,这种语言特征指向全球精英共同体,他也就有资格成为这一精英群体中的一员。当这个人离开品酒语境,回到家中的时候,他可能会改用家乡方言来加强亲切感,这时候他的言语特征指向家庭话语和本地身份,他不再(仅)是全球精英群体中的一员,而同时是家人、本地人。可以看出,人们通过指向性而构建言语共同体,当他们的言语指向性发生了变化,他们所构建和归属的言语共同体也就发生了变换。因此言语共同体是规模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打破时空间界限、动态且具有弹性的共同体。
这两种共同体之间有明显的关联性,可以说言语共同体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而语言共同体则是言语共同体中的一种特例。语言共同体是一个语言意识形态层面的概念,而言语共同体则是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概念。换言之,语言共同体是建立在人们认为“他们都说某一种语言”的意识形态之上的,而言语共同体则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语言实践之上的。因此,言语共同体的形态、规模、持续时间长短都取决于共同体成员共享的指向意义和指向价值(indexical values)。在言语共同体中,多重身份是非常多见的,话语中展现出的细微的特征变化可以指向共同体身份的变化,因此人们可以同时属于多个言语共同体,具有多重共同体身份,也通过语言指向性的变化在不同共同体中“穿行”。
6.1.3.3 多模态、新媒体与共同体的重构
语言全球化进程中,共同体概念在被语言学家们不断地阐释和补充。互联网的出现也使共同体的边界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共同体成员共享的言语规范进一步呈现出新的形式和意义。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沟通交流方式,并且动摇了传统的“单模态”(monomodality)表意方式。Kress & Leeuwen(2001)在《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中讨论“单模态”话语在西方文化中的盛行。在前互联网时代,不论是写作、绘画,还是语言、音乐以及科学研究,都各自有一套规定的范式和方法,互不相关、互不干涉,有着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但这种情况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发生了逆转。大众媒体、杂志以及公司、政府和学术机构等不同的社会群体开始使用不同的材料(materials)和符号(sign)来传达意义,文字、声音、图片、手势、表情被综合起来表达同一个意义。这种由多个符号模式(semiotic modes)组成的表意方式称为多模态(multimodality),而多模态的表意过程和结果也是一个多模态话语构建的过程(Kress & Leeuwen 2001)。多模态理论自提出以来在语言学、社会学以及新闻传播学等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成为了全球化背景下研究不同表意方式的重要研究方法。
单模态的表意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沟通和交流的需要,特别是在线上社交网络中,多模态的交流方式成为了一种常态,并形成了新的共同体,如通过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网络而连接在一起的人群。这些新的共同体之中又存在无数更小的共同体单位,他们处于封闭、半封闭或者开放等不同的状态中。比如在我国最大的线上体育社区“虎扑”中,人们按照不同的体育爱好组成了不同的共同体,共同体成员共享一套特定的体育话语、如篮球社区、足球社区等。其中有的体育社区需要严格的资格审核才能成为其中一员,而另外一些社区则是开放的。总体来看,与传统意义上的言语共同体相比,这些共同体的边界更为模糊,具有更强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这些以网络为媒介、以多模态为表意方式的共同体成为了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主要的研究问题集中在多模态话语的使用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方面。比如共同体中新成员如何构建自己新的身份,如何将现实中的身份表征映射到网络空间的共同体中,网络空间中的身份认同又是如何影响现实中的身份,以及不同表意方式对身份构建所产生的微妙影响等。
总的来说,语言全球化使得传统的共同体的概念边界不断扩展,而网络社交群体的出现也使共同体呈现出新的特征。在社会学、文化研究、语言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等领域都产生了不同的全球化理论,这为我们从不同维度研究语言全球化和共同体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下面将重点介绍语言全球化研究中一些代表性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