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交际民族志的内涵
Hyme早期使用的术语是“言谈民族志”(ethnography of speaking),而后将其修正为“交际民族志”(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Hymes 1962,1964)。通过这一术语的改变,Hyme希望将语言中文字信息和语音特征以外的交际特征纳入研究范畴。交际民族志深受人类学影响,关注交际活动本身的场景和使用情况。交际民族志研究提出的一个最基本问题是:一位语言使用者需要哪些知识以及如何获取这些知识才能够在某个特定的言语共同体中恰当交流?为了回答这一问题,Hymes(1962)提出交际民族志需要具备两个特点:其一,它不能仅仅从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中汲取研究成果,更应该重视挖掘和记录一手资料,需要直接调查语言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以发现言语交际活动的合理模式;其二,它不能以语言、语码甚至言语本身作为孤立的考察对象,而应该以言语发生的语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这并不否认语言学知识在交际民族志中的重要地位。相反,在交际民族志研究中,语言材料及对语言材料的准确分析不可或缺。但是民族志不等同于语言学,或者说交际行为不能和语言画等号,而是描述语言在文化和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Hymes认为在交际民族志中,交际形式和交际功能是互相依存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语言形式的研究在语言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特点是将语言结构和语言意义及其社会语境分离开。然而早在20世纪初,人类学先驱如Boas、Sapir和Whorf就认识到了语言学和人类学之间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且开始将语言学研究成果引入人类学,着重探讨语言的社会功能。交际民族志研究深受人类学影响,并且注重语言的社会功能研究。一个语言形式往往具有多重社会功能。以语言选择为例,它既可以创造和强化不同群体之间的边界,团结共同体内部成员,也可以在一个共同体内部强化社会阶层,以保持内部权力关系。而同样的社会功能在交流中通过语言得到实现的形式也可能迥异。对语言形式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具体联系进行分析是了解和建构一个共同体交际过程和交际成果的最基本的层面。如果不能知道人们怎样使用语言以达到预期的结果,就无法理解社会交际的意义。因此对交际的研究要求对交际功能和交际形式进行共同描述。
基于以上原则,交际民族志侧重对交际活动进行分析。由于交际活动一般具有可辨认的边界,对它的描述和分析往往需要在特定的分析单元内进行。Hymes(1962,1964)提出了三种基本的分析单元:言语行为、言语事件和言语情境。言语行为往往能单独实现不同的交际功能,如陈述、请求、提问和命令等。这些功能不一定要借助语言来实现,如沉默能起到震慑、默认和拒绝等不同的效果。言语情境是交际发生的环境,如一次派对、一次会议、一节课等。情境与场景有紧密联系,但二者并不相同,如果活动是连续的,则即便场景发生了变化也还是同一言语情境;反之,如果进行着的活动发生了重要变化,即便在同一场景也应当被视为不同的言语情境。言语事件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分析单元,它由言语行为构成,在言语情境中发生。一个独立的言语事件可以通过以下要素进行定义:在同样的场景中、一群固定的参与者、根据相同的交际目的、围绕着相同的话题、多数情况下使用同一个语言变体、保持同样的语气和基调、遵守着同样的交际规则(Saville-Troike 2008)。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可以标志一个言语事件的结束,而在两个言语事件之间往往伴随着沉默或者体态、姿势的变化。但言语事件可以是不连续的,如双方的交谈被突然的电话短暂打断,整个对话还是被视为同一言语事件,而插入这段对话之中的电话中的谈话则是另一言语事件。
言语事件是描述和分析交际活动的基本单元。Hymes(1962,1964)提出,任何一个言语事件都包含如下八个基本因素:
1)场所和场景(Setting and Scene)
场所指言语事件发生的物理情境,其具体时间和地点。场景指代言语事件发生的心理情境和氛围,如言语事件的正式程度、是否庄重等。
2)参与者(Participants)
参与者包括说话人和听者。听者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目标受众与旁听者等。
3)目的(Ends)
目的即言语事件的目的和所达到的效果。
4)行为序列(Act Sequence)
行为序列包括言语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即构成言语事件的具体行为有哪些,它们以怎样的顺序出现。
5)基调(Key)
基调指言语事件进行时的语气、情绪等情感和态度的氛围。如轻快、严肃、愉快、伤感、悠闲等。
6)交际工具(Instrumentalities)
交际工具指言语的媒介与渠道。如烽火、口授、书写、电视、方言、标准语,等等。
7)语用规范(Norms)
语用规范指控制事件发生和参与者行为和反应的社会规范,也是解释言语行为所遵循的准则。如在日常对话中插话行为是被允许的,但是在演讲等正式场合下,随意插话是不被允许的。
8)交际类型(Genres)
交际类型是将言语依据其形式特征进行的分类。它往往与言语事件高度重合,但是却必须独立于言语事件进行分析:祈祷作为一种类型往往是在礼拜仪式中被使用,但说话者也可以选择在别的场合使用这一类型的形式特征以达到严肃或者幽默的效果。其他常见的类型还有访谈、讲课、演讲等。
这八个要素的英文首字母可以形成缩略词SPEAKING,因而这种分析模式被称为SPEAKING模式。SPEAKING模式是交际民族志重要的理论成果,也是交际民族志中常用的描述性框架。
利用这一框架,研究者可以有效记录言语事件中涉及的各个要素,并对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不同文化中同类型的言语事件可能在环境、参与者和话题等要素上存在区别。因此,对言语事件的记录和分析不仅可以区分同一共同体中的不同类型的言语事件,也可以反映不同共同体中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在20世纪初,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就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承认,但是交际模式和社会文化体系之间的相关性却仍然有待探讨,而交际民族志确立了这一联系,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Hymes(1985)指出,不同文化的人群不仅拥有不同的交际条件和固有习俗,也有着不同的交际体系。所以,在不同的文化中,同样的言语行为可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同样的交际目的可能要借由不同的言语行为来实现,交际者之间同样的权力关系有时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体现。对交际模式与社会文化体系关系的探讨贯穿了交际民族志研究发展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