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社会网络研究概况

4.1 社会网络研究概况

在当代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社会网络理论(social network)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研究范式。社会网络研究和本书第三章的语言变异研究有紧密关系,在分析人们的语言使用和共同体构建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书专辟一章来讨论社会网络共同体研究。本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建设方面探讨社会网络共同体概念。第二部分回顾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网络实证研究。第三部分在总结本章内容的基础上,简要讨论社会网络研究仍然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在传统的言语共同体研究范式中,研究者为了考察语言使用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通常选择具有相同或相似社会属性的群体作为观察对象。常见的社会属性有年龄、性别、阶层、民族、职业、教育等。如本书第三章所述,以Labov为代表的语言变异研究者将这些社会属性作为社会变项,通过对语言变项的微观分析,发现社会变项对语言变异的解释性作用。然而,言语共同体内部的语言使用情况往往非常复杂。比如,在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中并不是人人都使用标准语,在社会经济地位低的阶层中也不是人人都使用非标准形式。常见的社会属性所构成的社会变项并不能完全解释言语共同体内部的语言使用情况。

为此,一些语言变异学家从社会人类学中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的是个人网络的可变结构和特性”(Milroy 2000:217-218)。一个人的社会网络就是这个人与他人建立的所有社会关系。Milroy & Milroy(Milroy 1980,1987;Milroy & Milroy 1993)在贝尔法斯特(Belfast)进行的语言变异研究是社会网络研究的典型代表。Milroy不是通过社会阶层来划定调查范围,而是从说话人自己认同的社会身份角度来研究言语活动,并认为在大的言语共同体内部存在着多个小的、关系紧密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共同体和亚共同体。这种小群体往往难以用社会阶层来加以区分。社会网络为研究小群体内部的语言使用和社会关系提供了一套细致入微并且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

此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人员和资源的流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见第六章)。“个人实际参与语言活动的群体往往有很多个,且这些群体会经常变更”(祝畹瑾 2013:29)。可以说任何一个群体都不是封闭的,社会网络理论使得社会语言学家将共同体看作一个更加开放的概念,能够在研究中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和能动性,并关注到微观的、个体的言语行为及其社会意义,为语言使用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作出更充分的解释。社会网络研究成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焦点(Milroy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