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 共同体边界
传统的共同体概念将共同体定义为一个特定人群的集合,因此共同体一般具有可辨认的边界。变异研究中的言语共同体是共享语言规范,并且展示出语言内部一致性的人们,因此集合特征明显。Labov的纽约研究和马萨葡萄园岛研究中的共同体,都是具有清晰的地域边界和人群特征的集合。早期的交际民族志对言语共同体边界的定义也比较清晰,主要的研究田野是稳定的社区,因此研究对象一般是有固定命名、明确边界的集合,如学校、庆典、传统仪式等。相比而言,互动研究更强调说话人的主动性、社会边界的变化以及在交际过程中浮现出的社会意义。因此互动研究中的共同体集合特征相对模糊。
社会网络研究为共同体概念带来了新视角。社会网络是一个人与他人建立的所有社会关系,一个社会网络共同体是成员之间关系的集合。社会关系可以扩大和缩小,成员之间随时可能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因此社会网络共同体更加开放。尤其是在松散型网络中,共同体的关系强度弱、边界模糊,人们的语言融合和创新更为普遍。同样,共同体边界也是实践共同体概念的重要部分。实践共同体理论认为成员不断以多种方式参与共同实践。有些成员从边缘地位逐步成为共同体核心成员。也有的成员沿着外围轨迹、边界轨迹或是离心轨迹在共同体边缘或不同共同体之间移动,因此实践共同体边界也相对模糊。
随着共同体概念不断发展、不同概念之间相互融合,共同体的动态趋势越来越明显,边界也越来越弱化。社会语言学者关注全球化进程中语言变化,发展出多模态、多中心、层级、指向性等分析工具,消解传统共同体概念中的边界特征,从而更精准地对共同体的动态构成进行描述和解释。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环境下,大洋两岸的人们可以通过多模态话语表达意义、构建认同;在不层级、不同中心的系统中,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指向性构建不同的共同体。因此全球共同体具有很高的弹性和可塑性,可以是长期存在的,也可以是即时的,可以是本地人群,也可以是通过互联网或其他通信技术而进行互动的人们,同时人们可以构建多个共同体,并在不同共同体身份之间进行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