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小结

6.3 小结

语言全球化研究自其出现以来,一直是国际学界的研究热点。语言全球化理论对传统的共同体概念提出了挑战,对其定义起到了重新阐释和重新构建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共同体概念的边界和内涵不断调整和更新,以期更好地阐释全球化所带来的新的、复杂的语言现象。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不同学科中的全球化理论都为语言全球化和共同体研究作出了贡献。

同时,语言全球化也使学者们从全球视野讨论语言本身以及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身份、阶级、移民、社会移动性等社会语言学问题。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中语言的使用出现了同质性特征,通用的标准语(比如英语)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语言资源,这种语言资源同时也是一种象征资源,代表着语言使用者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社会地位、国际化程度等。更重要的是,它还代表了个体在全球范围内移动的可能性,这是由语言资源和其他象征资源所赋予的。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中的语言使用又具有多样性、多中心性和层级性的特点,是不同力量在不同维度中共同作用的结果。语言、资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要素主要由处于较高层级的中心向处于低层级的边缘地区辐射,这是由全球化体系的结构性不平等造成的。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处于低层级地位的共同体并非简单地被动接受外来影响,而是将其本地化,并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和语言实践中。这种本地化实际也通过全球化的层级体系对中心区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全球化的发展进程。随着语言全球化理论的日臻成熟,言语共同体概念也得到重构和拓展。语言全球化学者提出运用语言的指向性来定义言语共同体,通过这一理论框架定义的言语共同体在规模大小、时间长短,时空间界限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弹性,可以充分解释现实生活中复杂的、动态的语言、身份和共同体问题。

另外,语言全球化也给共同体中人们的交际互动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使交际互动相关的实证研究再次成为热点研究课题。它既关注已经发生了的交际互动现象,也更多地关注正在发生的言语交际活动;既看重发生在学校、村庄等相对稳定的、同质性高的、传统的共同体中的语言使用,也关注变化的、异质的、现代的大都市中发生的言语交际;既从区域视角对交际规范等进行分析,也从全球高度来探讨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正是多种多样的研究兴趣与实证研究的调研对象,为交际互动理论提供了支撑。同时,交际互动实证研究的发展也得益于理论的进步。除了交际民族志和互动语言学等理论以外,语篇分析和会话分析等语言学理论,乃至符号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都对交际互动研究有所启发。

最后,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研究了国内以及全球华人中不同的共同体,对其语言景观进行描写,并对语言形式和交际互动进行分析,同时也分析了言语交际互动与身份认同、社会阶级等其他非语言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既关注共同体内部同一的文化认知、交际规范和价值取向,也重视共同体成员语言景观和语言使用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并且运用同一性和差异性来完整地理解共同体内部的交际互动与群体特征。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以及我国日益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外语和外国文化对我国影响越来越大,全球化的视角也越来越重要。在与国际人士交际的过程中,在外语学习课堂上,在国际化企业和机构中,在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中,以及国内的和国际的移民群体中,全球化的视角对理解和分析共同体中的言语交际问题都是不可或缺的。国际学界对语言全球化研究方兴未艾,国内语言全球化研究在系统深入的理论构建和扎实的田野调查、大规模实证研究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普及,语言全球化中的网络新媒体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研究命题,网络新媒体中的语言问题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