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不同流派中的实践共同体概念

1.4.2 不同流派中的实践共同体概念

社会学领域,实践共同体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社会是由实践组成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Giddens(1979)进一步阐释实践理论,认为实践一方面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个人能动性(personal agency)创造的。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1977,1991)的实践理论从惯习(habitus)概念出发,并与人们的素养(hexis)密切结合。惯习这种行为倾向是在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被重复实践而形成的,并能够反映出人们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社会阶层等。Certeau(1984)对于语言和其他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认为语言实践和非语言实践具有同等社会效果,并认为实践是对个体行为进行合宜调节后的结果。在人类学领域,Ortner(1996)将女性个体作为实践理论的核心对象,构建了一个既包括社会结构也包括个人动因的理论框架。

综合社会学有关实践的理论精华,Wenger(1998)提出实践共同体概念的研究重点是人们的社会实践。他为实践共同体定义了三个维度:共同参与、实践场所和共享知识库。共同参与维度涉及人们的定期交往,是让实践共同体存在的关系基础。实践场所维度涉及共同体成员通过责任感构成的复杂关系。共享知识库维度指一个场所内人们的共同追求会创造出一个共享知识库,这个知识库中是共享资源,其中也包括了语言学的资源,如专用术语和语言习惯等。实践共同体研究并不拘泥于哪种研究范式,但是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实践共同体研究常常采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共同体进行分析。

在社会语言学中,研究者通常将语言作为一种实践,对研究对象的语言进行不同层面上的语言学分析并结合其他社会实践因素,将其归为不同的共同体。如Eckert(1989a,b;Eckert & McConnell-Ginet 2003)将美国郊区高中生群体的语言特征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进行研究。她对学生们进行长期观察,将研究对象分为三个群体:优秀学生(Jocks)、非优等生(Burnouts)和学呆(nerds)。Eckert & McConnell-Ginet(1992)通过语言学分析发现,不同的学生共同体对元音的转换参与度不同,这种语言实践上的不同反映研究对象在社会身份认同上的不同。Bucholtz(1999)进一步描述了学呆的语音、句法、词汇以及话语的实践,对学呆们的身份进行语言学层面上的分析。此外,Norton、Pavlenko等社会语言学者将共同体概念引入二语习得研究中,结合“想象身份”(imagined identity)和“投资”(investment)概念,分析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实践、身份认同以及共同体构建问题。实践共同体理论中的共同参与、实践场所,尤其是共享知识库都与社会语言学研究中人们的语言使用有密切关系,因此有潜力成为重要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