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Labov的早期研究
Labov(1963)的马萨葡萄园岛研究是变异社会语言学的开山之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尽管Labov并没有在此研究中明确提出言语共同体这一概念,但是该研究以群体生活(community life)作为社会背景,对语音变化问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探讨。首先,研究者对马萨葡萄园岛的历史背景和人员构成进行了详细的调研。美国1960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马萨葡萄园岛上大概有6,000名左右居民。岛民多来自四个民族,通常只在族内通婚。第一种类型的岛民是具有英国血统的老一辈移民的后代,这些人的祖先大约在17和18世纪先后来到岛上。第二种类型的岛民为葡萄牙人的后裔,他们占岛内较大的人口比例。在1960年有11%的岛民是来自葡萄牙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而加上第三代和第四代移民,岛上的葡萄牙裔居民占总岛民的20%之多。第三种类型的岛民是印第安原住民。第四种类型的岛民则是来自其他各个地区的混杂人群,这部分人占总人口的15%。另外,每年夏天都有大批的旅游者蜂拥而至,这些岛外人员的数量能达到42,000人。
尽管旅游者人数众多,但是他们的到来并没有影响到岛内的语音模式。Labov选取(ay)和(aw)的元音央化作为研究的语言变项,以年龄、职业以及种族为社会变项,主要探究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语言变异的起源;第二,语音变化的扩散和传播;第三,语音变化的规则性。从语言变项和研究方法上看,为了系统地研究(ay)和(aw)两个语音变项和
、
和
、
四个语言变式的实际读音,Labov在访谈中分别设置了非正式言语(casual speech)、受情绪影响的言语、正式言语和阅读语言这四种风格形式。共有69名岛上居民(占总人口数的1%)参与了调查。这69名受调查人分布在岛上不同的地理位置(40名来自上岛区,29名来自下岛区),职业可分为七类(14名渔民,8名农民,6名从事建筑业,19名做服务贸易,3名专业人员,5名家庭主妇和14名学生),来自三个民族(40名英国人后裔,16名葡萄牙人后裔和9名印第安人)。在这69个访谈中,(ay)共出现3,500次,而(aw)共出现1,500次。这些构成了研究的基础语料。
之后,Labov通过声场图谱(acoustic spectrogram)观察F1的基频值来研究语音央化的现象。他发现了元音央化的现象跟岛民的地理位置、职业以及民族分布有相关性。在这个基础上,他对研究问题进行了回答。其一,马萨葡萄园岛本身没有工业,由于经济上的压力,岛民不得不依赖旅游贸易为生。这些经济压力也给老一辈岛民带来了相应的心理压力。夏季的旅游收入并不能支撑一年的经济需求,所以有很多人已经搬离了马萨岛,而留下来的岛民对马萨岛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对他们而言,元音央化则是对于夏季观光者的“侵入”的一种反抗。由此,Labov解释了为什么乡村地区岛民以及30 —45岁倍感压力的中年人比其他地区和年龄层的人更倾向于使用元音央化这一语音现象。而在考虑种族差异的情况下,葡萄牙裔居民使用元音央化的原因,不是反抗夏季观光者的入侵,而是表达他们本地岛民的身份。印第安人使用元音央化则是为了争取在岛内的社会地位。由此可见,元音央化的社会意义在于它暗示了“葡萄园岛民”这一身份,而不是显示种族、年龄或者性别上的差异。“葡萄园岛民”这一社会群体在这项研究中也具有言语共同体的特征。其二,Labov指出音变的传播和扩散主要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A组人使用的一种语言特点与其他的标准方言形成对比;第二步,B组人采用A组人的语言特点,在受到外界压力的时候把这种特点夸大化,使之成为社会身份的标志;第三步,因为更大的压力,B组人在使用上出现了该语言特点的“矫枉过正”现象,并且使之与(语言)结构上的对称性压力相结合,因而B组人在其他的语言单位中也实现该语言特征的普遍化;第四步,随着普遍化过程的结束,一个新的语言使用惯例就建立起来;第五步,这个新的惯例被周围的人或者B组的后代普遍采用。尽管A、B两组人参与到同一个社会群体的时间不一样,但是在对待该语言变项的态度上,这两组人是一致的。
与马萨葡萄园岛的研究不同,纽约百货商店研究发现了与社会阶级相对应的语言变体,对纽约的社会分层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纽约百货商店研究中,Labov在考虑了地理位置、广告版面、同类商品价格以及商店空间布局几个因素的基础上,对纽约曼哈顿区的百货商店进行了分级,其中萨克斯第五大道(Saks Fifth Avenue)被归为高级百货商店,梅西百货(Macy’s)为中级,克莱因(Kleins)为低级。他通过观察同一职业的工作人员在不同的社会阶级中的语言使用情况,着力探求这些社会群体中与语言使用相关的社会分层。他选定了卷舌音(r)为研究的语言变项,具有全部使用卷舌音([r-1]),部分使用卷舌音([r])和不使用卷舌音([r-0])这三个语言变式。研究以系统快速匿名调查为访谈形式,区分和对比了工作人员在非正式的和强调的口吻下的不同的言语特征。具体而言,采访首先以问路的形式,让销售员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说出fourth和floor这两个词。这两个/r/的语音环境分别是元音后辅音前和元音后词尾。然后再以excuse me开头提问,让销售员用强调语气再次说出同样的两个词。采访者(Labov本人)在问完问题以后记下答案。依照这种方式,Labov在萨克斯一共进行了68次访谈,在梅西百货进行了125次,而在克莱因则进行了71次,共搜集了来自264名对象的语料,总计大约用时6.5个小时。研究结果显示,62%的萨克斯雇员,51%的梅西百货雇员以及20%的克莱因雇员使用了[r-1]或[r]变式,这个顺序与商店定位(高—中—低档)顺序是一样。同时,在强调口吻(emphatic)的语境里,梅西百货的雇员和萨克斯的雇员使用了十分相近比例的词尾变项(r)。由此,Labov认为,[r-1]的发音是大部分梅西百货的员工想要达到的,但却不是他们用得最多的形式。而尽管克莱因的员工使用的[r-1]是最少的,但是强调口吻的语境下(r)在两个位置的使用频率都相应增加了。我们由此得知,[r-1]实际上是在强调语音的情况下最恰当的读音。
Labov的百货商店研究是经典的语言变异研究。随后,Labov在纽约下东区(Labov et al. 1968)的系统性访谈中,结合了种族、职业和年龄这些社会变项,对纽约各个阶级间语言变异展开了调查。研究在(r)变项的基础上还增加了(th)和(dh)两个变项,研究方法也有所调整,对89位受调查人进行系统性访谈和有录音的社会语言学实验。在种族差异上,调查反映出黑人使用[r-1]这一语言变式的频率比较低,Labov认为这一现象和黑人多从事体力劳动、具有较低的社会地位这一群体特点有关联。与百货商店的研究成果相结合,Labov(1972)把纽约下东区的上层中产阶级、下层中产阶级以及工人阶级分别与萨克斯、梅西百货和克莱因百货中的工作人员的语言表现相对照并且发现了可以对应的特点:在地位最高的人群中,[r-1]语言变式的使用频率是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的;而在地位中等的人中,该语言变式的使用频率则是随着年龄增加而提高的;在地位最低的人群中,此语言变式的使用则不与年龄表现出任何相关性。以这些研究结果为依据,Labov对言语共同体概念进行定义,指出共同体内部一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分层,另一方面在语言评价和语言态度上又具有一致性特点。他的研究确认纽约是一个言语共同体。
上文所提到的语音变化的五个方面,即制约、过渡、嵌入、评价和实现,都在Labov的研究中有所呈现(见3.1.1)。在过渡问题上,马萨葡萄园的研究通过用量化指标衡量言语共同内成员的元音央化程度,在两代人之间找到了连续性的央化特征。在纽约下东区的研究中,他发现了意大利族裔组中呈现出了由老及少的(oh)上升现象。在嵌入问题上,马萨葡萄园的研究说明(aw)的变化是嵌入于双元音向上滑动(upgliding)这个大的语言系统中的。通过与地图集记录的20世纪30年代的央化现象对比,他们得出了(ay)的央化现象发生在(aw)之前的结论。纽约下东区的研究也发现(oh)是纽约市无/r/的方言系统中长元音和向内滑元音(ingliding)的一部分。在评价问题上,马萨葡萄园的研究发现(ay)和(aw)的使用与成员对言语共同体的归属性相关,选择留在岛内的居民都保留着非标准的元音央化用法。尽管纽约下东区的研究很难找到与污名化的语言特征相对应的语言评价,Labov把这种使用自己语言评价中污名化的语言特点归为“矫枉过正”,并且强调它在语言变化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