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选题意义
虽说近年来生态学、生态伦理学与文学的交叉研究起步不久,但其意义重大,不仅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也具有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实际价值,本论文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如下。
(1)理论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与文学研究语境下的“生态批评”是有区别的。所谓文学领域下的生态伦理视角研究包括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等,生态批评是对文学作品的生态环境主题进行探讨,而生态文学属于环境主题的小说或报告文学,而非评论文学作品的生态伦理意识。虽然,生态批评的研究角度被认为是当下生态伦理学和文学跨学科研究最热门的研究视角,并成为普遍接受的研究范式。但从本质上来说,生态批评属于文学研究范式,局限于文学文本与环境之间的互文指涉:即文学文本和现实经验之间的关联度——是同一性的写实再现,或是选择性折射。也就是说,生态批评等文学视阈内的生态研究手段,对文本和环境的关系的思考仅局限于以下内容:修辞模式、表演模式和重塑世界的模式。
与文学语境下的生态批评不同的是,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以哲学范式为依托,以文学文本为研究对象,研究20世纪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脉络;在以生态伦理发展路径为框架的前提下,分析每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生态伦理思想,并比较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哲学范畴的生态伦理思想的异同。对20世纪生态文学作品中生态伦理脉络的梳理,是一种系统研究的尝试,是将哲学角度的生态伦理研究和文学角度的生态批评加以区别的一种尝试。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中国的生态伦理学研究和生态批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来看,从文学文本出发来研究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种新的研究角度和切入点的尝试,能克服生态伦理学理论枯燥和单向性的弊端,并为生态伦理研究标的物范围开拓了更宽泛的领域。从促进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角度来看,国内的文学作品生态伦理思想研究往往是从文学作品出发,回归文学创作主题的。这种研究缺乏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理论框架,也极少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导致文学分析视野狭窄,对现实生活中的生态危机的指导意义相对较弱,因此文学作品生态伦理的分析也往往出现了矛盾、重复、引述外国学者而缺乏自己创意的局限性。在围绕作品特定生态主题的细节分析的过程中,经常重复的主题和素材是“生态危机的思考文化根源”;某些经典作品和论断被多次照搬,如《圣经》、蕾切尔·卡森、爱德华·艾比的作品的分析;对国外知名学者斯洛维克、贝特等专家的关于生态论断的同样的话语,也被反复引用;著作中所引用和阐述的生态伦理体系的划分和定义也具有片面性,而且用理论分析作品,止于只语片言,不能进行深度批判。国内的生态批评和文学作品的生态伦理研究的另一个局限则是将文学理论史和生态伦理学原则从文学中孤立出来,脱离文学作品,直接论述文学作品身后的文学理论进程和生态伦理学原理,通过历时、共识的方式来研究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研究,凸显了文学的历史性和理论性,在论述文学与生态伦理关系的时候,强调历时衍变线索和思想内涵的明晰性,而作品中如何呈现出这种线索和明晰性的分析则只靠一本作品的一句或者几句话来论证,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2)现实意义
生态批评、环境文学、生态文学、文学生态研究法等不同的提法,具有相同的核心理念:“将环境观念从抽象的概念变成真实的关注”。[3]文学文本和自然环境之间对话的重要性既是文学的社会教育功能的体现,也是文学在新时代、新阶段发展的需要。在国内环境危机日益突出的社会背景下,提倡生态伦理学与文学结合的研究方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环境科学的推广、环保意识的加强,不能只依仗科学意义上的收集数据、实证研究和验证假设的方法。我国的生态文学创作为何一直不够理想,生态批评到底应该具有何种意义上的教育功能都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期待生态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应该担起推广正确环境价值观的重担;通过具有正确生态伦理思想意蕴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推广,实现文学研究、环境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应该是环境文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