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 意识流
意识流小说是以不连贯的意识活动描写为线索的小说的统称,是一种以看似杂乱的心理活动描写为特质的文学表现形式。美国哲学家兼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其心理学巨著《心理学原理》中提出“意识流”一词,认为“意识本身并不表现为一些割裂的片段。像‘锁链’或‘列车’这样一些字眼并不能恰当地描述它最初所表现的状态。它并不是什么被连结起来的东西;它是在流动着的。‘河’或‘流’乃是最足以逼真地描述它的比喻。此后我们在谈到它的时候,就把它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14]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意识是所有生命活动的基础。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直觉主义也成为意识流文学作品的形成根源。这些理论基础,为意识流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和逻辑基础。意识的随意性和无序性特征决定了意识流小说叙事线索的非直线发展结构。小说的情节的推进是依据角色的思维变换来进行,而不依据因果、时间、地点等逻辑关系,情节间跳跃性较大,给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由于意识流作品重视人物的心理描写,这类作品呈现出大量的内心独白、心理活动描写和戏剧独白等写作手法。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意识流作品,以希腊神话中奥德赛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了三个不同人物在同一天的经历。小说通过交错凌乱的刻画每个人物的内心感受,表现了小市民的苦闷。乔伊斯的写作手法,开创了意识流写作的先锋,也使得这部作品成为该领域不可逾越的高峰。
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被公认为是美国意识流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喧嚣与躁动》在凌乱的时间顺序背景下,通过四个不同人物的不连贯、跳跃的叙述刻画了凯蒂这个人物形象,这种多角度叙述方法和意识流的运用,特别是看似冗长而又逻辑混乱的行文,使得福克纳的写作风格与其他作家形成鲜明对比。
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风格和独特观察角度,创造了英国意识流作品的典范。正如所有的意识流作品所具有的共性(以不连贯的、随意性的思维为写作线索),她的作品由于跳跃、不断变换的思维角度和时间空间,给读者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这和她两次精神失常的经历有关,早年的精神病遭遇使得她经常陷入恐惧和不安中,而这些病理特征又被不自觉融入她的文学创作中,文中通过拷问心灵感受的方式来解释环境和变换,使得她的作品既有温婉清润的女性风格,也融入意识流的特质。她的代表作包括1925年的《达罗卫夫人》和1927年的《到灯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