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2 动物价值论特点

5.6.2 动物价值论特点

世界大战就是强者掠夺弱者的过程,和人类支配动物的本质是一致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众多作家在作品中体现了动物与人物我相亲的思想,突出表现动物身上的灵性,同时也折射出随意猎杀动物的行径的荒谬,这些细节的表现力有两种影响:反对随意猎杀;要求将动物与人的平等权扩展到强国与弱国、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关系上;批判将获取物质财富作为人感知幸福和自由的尺度。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到底孰为轻,谁为重,本质上是人的内化了阶级性的体现。具有生态关怀和平等思想的生态伦理和文学作品其实揭示的是动物、植物和人类之间是否有对等话语权的问题,揭示出人对自然的支配源自习惯性的等级制度,只有“敬畏生命”,才能实现“美丽、稳定和完整的生命共同体”,人对动物的凌驾状态直接体现了社会阶级性理念。

关于自然物和人之间的物我相亲的关系的探讨和批判,本时期很多作家的文学作品中都体现出以非哲学逻辑方式表达的对动物的关爱和积极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世界大战的斗争意识为背景的生活中,社会主流的意识中,主体与客体还是截然分明的二分:主体是自助、自足、自为的存在着;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可以摧毁另外一种生物生命。30年代到50年代的文学作品中,在保全传统道德价值观中道德价值较大的人和较小的自然物之间,有众多文学作品选择了物我相亲的出路,这是一种通过动物平等、物我相亲的方式来抗诉社会不公平,从而向“美丽、稳定和完整的生命共同体”的理想迈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