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利奥波德理论形成过程

5.1.1 利奥波德理论形成过程

利奥波德的生态伦理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前期不成熟的生态伦理观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工作和研究,利奥波德推出了大地伦理学的相关理论。他这三个阶段的身份分别是:保护主义者(1909—1924),野生动物研究管理者(1924—1933)和大地伦理推崇者(1934—1949)。

年轻时候的利奥波德是林业局长肖福德·平肖(西奥多·罗斯福执政期间的林业局长)的资源保护运动的追随者。所谓资源保护运动是指“为了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持续资源,必须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资源要根据对人“有用”和“无用”的属性进行划分。按照这种有用性的属性来划分的话,野生动物资源也是一种保护全民权益的生活和生产资料来源。到1950年以前,美国的多届政府积极的执行了消灭掠食性动物的做法,杀死掠食者动物的个人会得到政府奖励。

因此,利奥波德认为,为了保护对人类有用的动物,就要消灭这些动物在自然界的天敌,比如狼、熊等肉食性动物。此时期,林业官和林业研究者的身份,使得他对自然系统有了深刻了解。他在护林的过程中发现,布鲁河的两岸绝大部分耕地都被河水冲蚀,不具备耕种条件。他意识到,土地的流失不仅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并开始注意人的行为对自然造成的影响。

从1924年开始,利奥波德脱离了林业局的工作,专门从事野生动物管理研究,有了更多和野生动物直接打交道的实践。从1928年开始,利奥波德连续三年在美国中北部地区进行考察,看到的野生动物的生活状态使得他意识到,必须有一种新的生态伦理学说来规范人与土地的关系,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此阶段积累的实地经验为他后来的理论学说提供了实践基础。1933年开始,利奥波德成为威斯康星大学农业专业动物管理学的教授。总结前期工作的经验,利奥波德正式开始从理论角度来考虑新的伦理学说范式的构架。有三件事情,对利奥波德理论的诞生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荒野学会的诞生。由利奥波德和罗伯特·马歇尔共同创办的这个组织的宗旨是保护荒野(不仅包括荒野地区,也包括野生动物)。利奥波德已经放弃了年轻时期对熊、狼等肉食性动物的猎杀态度,认为这些动物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第二,德国之行。他到德国考察了三个月,深刻体会到德国对动物的尊重、对森林原生态的保护。第三,木屋种树经历。他在农场的木屋旁边种了上千棵松树,但是几年之内,由于干旱、兔子啃食、火灾等原因,松树基本都死了;可是大火之后的第二年,松籽自然萌发的小松树带来了新生命。种植松树的经历使得利奥波德认识到自然生命力的伟大。《沙乡年鉴》的素材大部分来自于木屋居住期间他与自然相处的过程的所为、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