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对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也产生巨大影响。以《希波克拉底誓言》而闻名于世的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在其“四体液病理学说”中,提出“幽默”是身体气质之一,直接对健康产生作用。而黑色幽默派的作家借嘲讽和夸张幽默的语言外壳,批判社会现实中的扭曲变态和苦闷。荒谬的文字形式、与社会主流相悖的刻画手法、痛苦和幸福之并举,都是黑色幽默的典型特征。黑色幽默打破了传统幽默中的乐观和娱乐的传统,用一种滑稽姿态表达人物的沉重和无奈。
黑色幽默的起源最初源于法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法国的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出版了《黑色幽默文集》。1965年,美国作家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Bruce Jay Friedman)收集了该时期具有黑色幽默特色的作品,汇集并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黑色幽默》,标志着黑色幽默派的正式形成。这个流派的著名人物包括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小库尔特·冯尼格(Kurt Vonnegut Jr)、约翰·巴斯(John Bath)以及唐纳德·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等。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 22)被认为是这个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了黑色幽默派的最高成就。他以自己的二战海军经历,描述了美国海军基地小岛上的故事。小说的名字象征着“统治世界的荒谬和疯狂的一种本体的存在。”[15]
海勒用打诨式的幽默,描写荒谬和血腥的场景:斯诺登被炸弹击中后,肠子流了一地,还在滴答滴答的淌血;尤索林赤裸着身体去接受战争勋章;卡斯卡特上校让牧师祈祷轰炸和炮弹能准确击中敌人。这些描写在形式上达到了喜剧效果,实质上无情揭示了战争对人性和民生的摧残。
小库尔特·冯尼格的《第五号屠场》(Slaughterhouse Five),也是黑色幽默派的重要作品,与《第二十二条军规》表达了同样的反战的主题。小说以意识流的手法,塑造了穿越时空的主人公形象,将被炮火轰炸的战场、外星人的绑架等奇幻情节,有机结合。故事情节奇幻,充满了科幻色彩:主人公比利躲在地下储肉库中躲过了德国人的狂轰乱炸;被绑架到外星球时,他被当成动物在动物园里展出。小说中刻画的种种磨难,表达出战争中人民的不幸,融入了冯尼格二战中的真实经历和感受,控诉了战争的荒诞和残酷。
纵观20世纪西方文学,不难发现,文学作品创作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极大的受到了社会主流哲学流派的影响。在持续发扬文学作品之教育和陶冶情操的功能的基础上,20世纪的西方文学更注重对人类的道德伦理进行深层次探讨,以文学为外壳,对人性、人的本质、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探讨。虽然传统的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主题、表白思想,20世纪的西方文学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更多的被融入了对道德价值观的评判中,文学中的理性主义文化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