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3 认知自然与构建自我的关系

5.6.3 认知自然与构建自我的关系

生态整体主义的呼声不仅是哲学家们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不断表达的意蕴。在1949年出版的《大地伦理学》问世前的八年,海明威的作品《丧钟为谁而鸣》就揭示出这样一段大地共同体的概念:“谁都不是一座孤岛,自存一体。每个人都是欧洲大陆的一块碎石,那广袤大陆的一把尘土。如果海浪冲掉一块泥沙,欧洲就小了一点;如果一座海岬、如果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家园被冲击,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萎缩,因为我是人类的一份子。因此别让别人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正是为你而鸣”[118]。这段名言揭示出世间万物休戚与共的共同命运,人与环境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在这个生命之网中,人若是依仗强力手段破坏了其中一个环节的平衡,最后必将遭到损伤,遭到自然的无情报复。

自然是人类抒发个人情感的一个重要出口。生态心理学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有着本能的“情感”关系,这种关系却在现代技术理性的挤压下,被我们遗忘了,呈现出明显的断裂状态,从而对自然表现出自私与无情,漠视自然的存在,导致生态危机的发生。因此,只有重新唤起这种“情感”,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结”,才能使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回归自然是人类的天然本性,并成为人类的自觉行动,这样人类在拯救环境的同时自身也得以拯救。基于此,我们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将触角伸入到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视域中去,一方面揭示出人对现实存在状态的拒斥而唤起来自心底深处的本真生存的回归之情,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一种对完满、美妙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之情,使自然成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寄托、一种依靠。只有当人与自然之间这种深度“情感”建立时,人才会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本能欲望,才能形成具有完整生命存在的主体,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文学的“文化本质”在于建立一种持久的、统一体的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力量。正如沃斯特在1939年的著作《自然的财富:环境史与生态想象》(The Wealth of Nature:Environmental History and the Ecological Imagination)中的评论所言:为什么我们会处于全球环境危机的状态之中?许多门类的科学家都十分精确恰当的描述过此种危机……他们能以令人惊异的细致程度查明工业、汽车化的社会的尾气管以及工厂烟囱里的碳的来源。然而在有此成就的同时,科学家们仍无法告知我们,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社会,或者它们是怎么来的,或者缔造它们的道德力量是什么。他们无法解释为什么要建牧场就要砍伐并焚烧巴西雨林,或者巴西政府在制止这些行为时候为何无力。他们无法解释我们人类在今后二十年里要将数以千万计的物种赶尽杀绝,或者世界上大多数政治领袖还对生态毁灭的前景无动于衷。所有这些“为什么”的答案都根植于文化,就是说,根植于伦理信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