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3 《羚羊与秧鸡》引发的哲学思考

6.5.3 《羚羊与秧鸡》引发的哲学思考

尽管阿特伍德声称,她的《羚羊与秧鸡》就对于科学的态度而言是中性而非反科学,但这样一部小说带给社会的影响必然会加剧人们对于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忧虑。要分析《羚羊与秧鸡》这部小说对于社会生态伦理观念的影响,得留意这部小说写作(1997年)之前的社会与技术发展背景。1953年,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与美国生物学家沃森搞清楚了作为遗传物质的DNA的双螺旋结构。随后,科学家们开始了遗传密码的破译并于1969年将64个遗传密码全部破译成功。在此基础上,基因拼接、重组技术,体外构建和修整DNA分子后导入活细胞以获得新品种等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最显著的成就是1996年7月5日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成年羊的体细胞成功克隆出了小羊“多莉”。克隆羊“多莉”的出生在学术界、政界、普通民众中都引发极大反响,人们在惊叹基因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对克隆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产生了担忧。诸如“能克隆羊,是否也意味着可以克隆人”、“克隆人该如何称呼给予自己基因的人”、“如何避免独裁者通过克隆技术复制自己”等;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羚羊与秧鸡》的写作显然受到了彼得·辛格“动物解放论”的深刻影响。1975年出版的《动物解放》的第三章的题目就是“工厂化农场的悲惨世界”。彼得·辛格通过实证考察,对禽类饲养场、养猪场、养牛场的工厂主虐待肉鸡、蛋鸡、鸭、猪、小牛等动物的行为予以强烈谴责。他认为,动物同人类一样,在其一生中也应该享有快乐。因此,彼得·辛格倡导人类都应该素食,以彻底减少动物的痛苦。该怎么看待和评价阿特伍德所著《羚羊与秧鸡》所阐述的生态伦理观点,或者说我们能接受、认同阿特伍德对于基因技术的鞭挞和对动物的同情吗?本文认为,这在情感上或许做得到,但就哲学角度的理性分析而言,很难!原因在于无论是基因技术的发展,还是关于动物的福利保护,都存在着诸多的二律背反让我们不敢轻易下此结论。比如,克隆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实现人体器官的克隆,这意味着器官移植可以摆脱仅靠他人捐献器官的窘境;该如何评价动物在被饲养过程中的快乐感?倡导素食是否剥夺了非素食者食肉的权利?素食者有权力干扰乃至于反对非素食者的食肉行为吗?动物解放是否意味着要取消经济领域的畜牧业生产?无论上述中的哪个问题,都非简单地用“是”或者“不是”能回答得了的。可以说,阿特伍德《羚羊与秧鸡》中提出的伦理问题是很值得环境哲学进一步加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