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存在主义

2.1.7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最初是哲学思潮而非文学派别。受德国的海德格尔、胡塞尔等人的影响,二战后法国的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在哲学和文学两个领域同时领导了存在主义的思潮。加缪、波伏娃等人推动这场文学运动进入高潮。

萨特沿袭了尼采“上帝已死”的说法,以存在主义的旗帜强调人类的自我选择权,要求人们自由的选择主宰自己的力量。存在主义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就是“自由选择”。萨特的两部小说《恶心》(1938)和《墙》(1939),分别表现了人们对自己所处现状的忧虑、孤独和恐惧,奠定了他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地位的基础。1964出版的自传《词语》使得萨特登上了存在主义的高峰,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拒绝领奖,充分行使了“自我选择权”。

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由于结识了萨特,也走向了存在主义的道路。虽然他本人否认自己与任何流派有关,作品却充满了“自由选择”的主题。1942年他出版了具有鲜明存在主义特色的散文集《西西弗的神话》。该素材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的故事,由于被冥后惩罚,西西弗斯要用尽全力将大石块推上山顶,而重力作用下的石头必然要滚下来,而他则周而复始的重复着这种工作。每次他将巨石推上山顶的时候,他忘掉这是惩罚的手段,而是寻找自己的快乐的方式,寻找自我价值。而加缪通过重塑西西弗斯的形象,表达了“反抗哲学”的理念,找到属于自己的命运。

被誉为法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女人之一的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将存在主义的哲学渗透到她的多部文学和哲学作品中,如《风流名士》、《女宾》、《人不免一死》等。其代表作《第二性》中,她把自我和他者关系进行了对比,并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寻求女性的自由和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