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 未来主义
2025年08月10日
2.1.6 未来主义
20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苏联等国家的文学还受到未来主义的影响。相对20世纪其他的文学流派,未来主义的受众不多,影响相对较小。未来主义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文学思潮。它一方面反抗传统并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另一方面又用质疑和否定的眼光看世界;一方面斥责工业化带来的精神虚无,另一方面又对科技带来的改观沾沾自喜。未来主义的取材往往是围绕新兴科技和极端手段(如战争、暴力等)等主题。未来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他生活时期的意大利相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发展缓慢,拥抱新技术的速度低下,社会上各种右翼势力不满现状,提出激进的口号来加速国家发展。在这种政治背景下,马里内蒂提出的未来主义符合当时很多激进分子的政治主张。他以充满激情的语言表达不成熟的政治主张,喜欢抽象、想象和象征的文学手法,甚至用不合语法规则的语言来完成文学作品。他的文学创作主张得到许多文学人士的赞赏,影响了意大利的诸多文学人士,诸如保罗·布齐(Paul Baits)、雷莫·基蒂(Remo Kitty)、阿尔多·帕拉采斯基(Aldo Parasky)等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法国的吉约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也是直接受到马里内蒂的影响(毕加索的抽象画也对阿波利奈尔产生重大影响),创造了“立体未来主义”。苏联的未来主义作家包括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Владимир Маяковский)等,其共同特征是通过激烈的语言批驳现实,寄托自己的未来社会政治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