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表现主义
象征主义的文学作品取材相对狭隘,极少反映宽幅的社会主题和发展,而与此相对的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是表现主义。该流派在关注内心世界的基础上,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家未来都表现出极大关注。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面临着一战失败后的残局,加上人们对机械化取代传统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不安和反抗,促使了表现主义在德国得到孕育和发展。此外,此时期康德、叔本华一脉相承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论哲学思想大行其道,也为表现主义的繁盛提供了沃土。表现主义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一种始于非文学领域的表现手法(源于绘画)。20年代的德国针对绘画领域通过客观现象的写真来表现事物的方法,提出异议;认为绘画和文学等,都要不仅满足于外表性状的描写,而且应该突破外表穿透到事物的本质。表现主义主张打破对事物外表的真实描绘和刻画,通过抽象、渲染外界环境(比如舞台的声光效果、小说中的环境描述)等方法,强调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和深度刻画。这种思潮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极大关系。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的传世名著《城堡》和《变形记》被誉为表现主义最典型代表。
作为表现主义的起源地,德国的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包括恩格斯·托勒尔(Engels Toner)和乔治·凯泽(Georg Kaiser)。托勒尔的戏剧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和鲜明的立场,来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工人阶级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其戏剧《群众与人》和《转变》都是典型的表现主义作品。乔治·凯泽的代表作《煤气》控诉了工业化对人们生活的破坏,通过在戏剧表演过程中加入声光效果等手段,并采用大量的内心独白,辅佐以舞台梦幻背景,使得其表现主义戏剧得到众人认可,并将德国的表现主义推向高潮。
德国的表现主义文学还表现在诗歌领域。表现主义诗人在约翰尼斯·贝歇尔(Johannes Bashi))等人的组织下,成立了“新俱乐部”,并成立会刊《风暴》等。在建立了表现主义诗歌的大本营后,表现主义诗歌在德国得到广泛推广,与哲学思潮中广泛流传的唯意志论和未来主义相互呼应。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作品代表了表现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他出版于1915年的小说《变形记》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最大化的体现了表现主义手法:大量运用幻觉手法、重视人的本能与无意识思维,通过奇幻的、荒诞、非理性乃至疯狂的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现实,影射社会。具有高度家庭责任心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兢兢业业的对待工作、对家人恪尽亲情职责,变成甲虫后却最终被家人嫌弃和抛弃。看似荒唐的情节,象征了人的异化和社会的残酷。该作品被誉为表现主义的巅峰之作,主要是因为作者突破了传统文学的表象描写,通过荒诞的想象构建了特殊的艺术手段,在背离现实的基础上又深刻刻画和批判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