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4 《野草在歌唱》与精神生态学

5.4.4 《野草在歌唱》与精神生态学

《野草在歌唱》的生态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其富含精神生态伦理思想。生态批评学者鲁枢元认为,“精神生态学是研究精神存在主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107]。精神存在主体主要指人,而生存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也指文化氛围和风土人情等人文环境。精神生态学关注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精神主体健康的前提下,得到了天人合一的协调发展,实现大地伦理提倡的完整性之下的和谐、稳定和美丽。在《野草在歌唱》中,女主人公玛丽始终生活在内心的焦虑、不安和绝望中。小时候她生长在酗酒父亲与绝望的母亲的不断争吵和面临经济困顿的家庭中;工作后未婚前的她生活在没有人爱的惶恐中;婚后的她得不到丈夫的支持和关爱,又面临着日益窘迫的农场带来的经济压力。与丈夫格格不入的出身、世界观和价值观,导致她贫困的生活又面临着精神世界崩溃的尴尬。但是玛丽是没有解脱的途径的,这种精神世界的崩塌是和她的农场的每况愈下紧密联系的,这也是莱辛在创作作品中无意识之间形成的精神生态学思想。

丈夫迪克的世界也完全符合了精神生态学的要旨。他勤恳善良、热爱土地,但是又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小农意识。他渴望婚姻给他带来幸福、安定和富足的生活,但是伴随着他和妻子玛丽的感情世界的冲突和感情的枯萎,他的农场事业也是一桩一桩的失败,直至最后崩溃的边缘。

《野草在唱歌》这部小说中,迪克夫妇的形象完全符合了鲁枢元建构的精神生态学的三个层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当自然生态被破坏的时候,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本就被剥夺了;在社会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种族歧视的时候,他种欲望的满足是无法被实现的;伴随着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精神世界就面临着倒塌的危险。玛丽的死亡,迪克的崩溃,彰显了三个层次无法协调发展的不幸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