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 杰克·伦敦与种际正义
动物和人类都是自然环境中的生灵,但是人类由于“人类中心论”思维的左右,对于和人类同样有着情感感受、痛觉感受的动物常常肆意剥削和虐杀。虽然人类逐步摆脱了种族主义等桎梏,很多人仍然拒绝赋予动物同样的道德关怀。虽然伦理学意义上的动物权利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由彼得·辛格和汤姆·里根确立的,但是20世纪初的文学作品中就有明确的关于动物权益的主张。杰克·伦敦的小说中就处处充满了对虐待动物的抗诉。虽然作者无法提出动物解放的理念,却以感性的诉求要求尊重动物的生命权。
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1916)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宽泛地展示出世界的多重性,经常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他的知名作品中,有几部专门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小说,从动物的视角来揭示这个世界的本色。《野性的呼唤》、《白牙》是其动物小说的代表作。
(1)《野性的呼唤》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抗
1903年,杰克·伦敦出版了《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从主人公猛犬巴克的角度,痛斥了人类对动物的剥削压榨,浓墨重彩的控诉了在强势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统治下,人类对巴克为代表的动物的残害。所谓“强势人类中心主义”是指一切价值仅以人类感性偏好的满足为参考,也就是说,强势人类中心主义的着重点是人类自身价值,认为自然仅仅是具有工具价值的生产资料,无视环境正义和公平问题。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长期积累,必然会导致自然环境的变迁与紊乱,造成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灾难。作家巧妙的将人兽关系融为一体,以狗巴克的活动来抽象人的形象,做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理性探索,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作者要求平等对待动物的呼声。
由于杰克·伦敦接受了各种哲学思想的熏陶,所以他的小说中动物的寓意也是多重的。马克思、尼采、达尔文和斯宾塞等的思想痕迹都在他的作品中出现:尼采的超人意识、权力意志论都在巴克的身上体现出来。在《野性的呼唤》中,狗巴克从一只贵族狗沦落到狼群,在经历了各种挑战后仍然傲视旷野。
在人类眼中,巴克等狗的价值完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喜好,而狗本身对安全、温暖、舒适的诉求是根本不需要被考虑的。在作为雪橇狗拉货的过程中,“他们是一具具活骷髅。连巴克在内,他们一共七条,在巨大的不幸中他们变得连鞭子抽和棍子打都不觉得疼痛,毒打的痛苦模模糊糊,渺渺茫茫,正像他们眼睛所看和耳朵所听的东西那样模糊渺茫一样。他们连半死不活都说不上,连‘四分之一’活都说不上。他们简直是瘦骨嶙峋,生命的火花在体内微弱的闪烁,每逢休息的时候,似乎就要熄灭一样。而当棍子和鞭子打到他们身上的时候,火光就朦朦胧胧的扑闪起来,他们摇摇晃晃,蹒跚前进”[53]。当人类对动物无情冷酷的时候,杰克·伦敦笔下的狗巴克也展示出了赤裸裸的告白,要报复人类:“无情的巴克早已透彻的理解了牙齿和棍子的规律,既不放过任何有利的机会,也绝不会对一个已经隐于死地的敌人手软。从斯帕斯、警察局和运输队的狗那里,他接受了教训,清楚了支配对方或者被对方支配两条路的前途,其中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择。在原始的野蛮生活中,善良或许根本不存在;仁慈是一个弱点,为误解为恐惧。杀人或者被杀,吃人或者被吃,他肯定要服从这个从远古的岁月流传下来的命令。”[54]伦敦用视角转换的手段,通过狗的身份,告诫人类,如果人类继续践踏动物的权益,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2)《白牙》中人对动物的异化
《白牙》(White Fang)出版于1906年,讲述的是一个与《野性的呼唤》逆向的故事:《野性的呼唤》表现的是贵族犬巴克回归荒野的故事,而《白牙》则表现了狼与狗的杂交后代“白牙”被驯服,融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故事。《白牙》的故事情节复制了《野性的呼唤》中的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虐杀或者平等。《白牙》的故事情节中,“主人”是一个重要线索,由于主人的变换和生活环境的变迁,白牙的个性产生跌宕起伏的变化,也就是说,在《白牙》中,狼狗白牙的命运是被人类所控制的,人对自然物的异化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幼时的白牙在母亲的呵护下,在大自然中度过快乐的童年;第一个主人格雷则是暴力的,对白牙棍棒相加;第二个主人史密斯更是凶残之极,白牙变成了与同类厮杀表演来赚钱的狼狗。“除了公开的展览之外,他又是一个职业的战斗动物。间隔不固定的时间,只要布置好一场搏斗,他就被拖出笼子,到离城市几英里的森林里。等了不多时,天亮了,观众们和要斗的狗也来了。就这样跟任何大小和任何品种的狗斗。这是一个野蛮的地域,人们是野蛮的,这些战士常常是战死为止”[55]。当白牙在搏斗中险些丧命的时候,司考特救了白牙,并且使得白牙渐渐放弃了积累许久的对人类的仇恨,回归到善良本性,与司考特一起过上了幸福生活。
这两本动物小说除了表述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还具有很强的生态意蕴:当人类以自我利益为唯一准则而不尊重动物的生存权,动物就会奋起反抗,最终与人类为敌。人类在外在形式上是强大的,但是却逃脱不了被自然惩罚的命运。当巴克的脑袋里浮现的是“多莉血迹斑斑的腿、母亲那被人类从身上扒下来的皮毛和人类咀嚼肉时发出的心满意足的笑声”时,动物怎么会不向人类反抗?杰克·伦敦的两部动物小说,将人类的行动穿插在动物活动的中间,一直在强调人与动物的关系所导致的动物命运,深刻揭示人对自然的异化、对动物的异化,这无疑是在借用小说的外壳表达了敬畏生命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