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象征主义
起源于19世纪后期法国的象征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起源最早、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20世纪20年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具有原型意义的前提下,象征主义重视对人物思想的深度挖掘,力图通过象征手法来最大程度揭示人物的内心的真实境界。早在19世纪,以法国的奥古斯特·孔德(August Comte,1798—1857)为代表的实证主义者注重现实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强调真实因果性而忽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力量。象征主义正是对实证主义的反拨,其文学的表现手段主要是通过各种象征手法(比如暗示、隐喻、音乐),突出人的思维创造力。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包括英国的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美国的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法国的保尔·瓦雷里(Paul Valery)、爱尔兰的剧作家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等,产生了大量经典作品。
作为象征主义的起源地,法国诗人瓦雷里成为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在先驱马拉美的诗歌创作的基础上,他用哲学思维方法,佐以文学的象征手段,对人生的生死、真理等展开思索,其代表作包括《年轻的司命女神》和《海滨墓园》。
虽然象征主义起源于法国,但是文学意义上的象征主义的先驱者是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作为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反对说教性的直白表达,通过象征的各种手段达到写作目的。爱伦·坡的小说,无论是哥特式,还是科幻体小说,都热衷于通过音乐、读者想象力、作者的气氛渲染而达到写作效果。
英国象征主义的巨匠艾略特的《荒原》(1922)被视为史上最伟大的诗歌作品。该作品以荒原象征战后的欧洲世界,以需要水的荒原、不可避免的死亡等意象,贯穿丰富的联想和暗示等文学表达手段,揭示了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怀疑论和失望情绪。
通过意象手法写作而闻名的美国作家庞德的作品《地铁车站》是美国最早的意象派作品。短短的一首诗,通过诗的上下两行来比照两组意象,上行诗描写了地铁中诡异的面孔,下行诗描写了花瓣,看似并无联系的两种意象使诗歌摆脱了传统的文学表达方式,成为美国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意象派诗歌作品。
爱尔兰的著名剧作家叶芝的象征主义作品《驶向拜占庭》以通篇的象征手法,表达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并获得192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使得象征主义这种文学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叶芝的象征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是爱尔兰的古代神话。借助神话人物的原型和含义,他创作了各种与时代紧密结合的故事,在其独创的象征理论范式框架下,通过象征手法而塑造的世界观和宇宙观来启示当代生活。他的作品除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驶向拜赞庭》外,还包括《奥辛之浪迹》、《丽达与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