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 荒诞派
2025年08月10日
2.1.8 荒诞派
荒诞派戏剧始于二战后的法国,具有浓郁的存在主义的哲学理念色彩。荒诞派在本真和异化的戏剧情节中,表现出世界的不可知性。荒诞派的代表作品分别是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等待戈多》和美国的尤金·奥尼尔的多部剧作。荒诞派的作品具有以下共性:第一,情节上多是荒诞不经,有悖常识;情节和人物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前后矛盾,需要受众的逻辑再加工,才能理顺情节;第二,在反传统表现方式的基础上,最后表达的是反权威、颠覆传统的艺术诉求。
荒诞派的表现手法常常是通过塑造另类的环境来表现主题,在突破传统审美的框架之上勾勒情感,表现出剧中人物与传统世界观的断裂。尤奈斯库的作品《椅子》就是以被凳子塞满的房间为背景环境,突出人类在缺乏安全感和秩序的世界中的恐惧;贝克特的《最后一局》中,象征残缺的轮椅和象征脏乱世界的垃圾桶贯穿于剧作的始终;英国的哈罗德·品特的作品《房间》中,主人公的活动范围始终是一个狭小的空间,不受外界打扰的同时也封闭了自我。这些环境的塑造看似晦涩难懂,但剧作者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拷问社会制度、渴望变革。
荒诞派的表现手段往往突破文学传统表现手段的极致。在《伊库斯》中,主人公全裸上阵,为了表现出在强大的传统阵营的压迫和束缚之下,具有叛逆思维的少数人的无助和脆弱。尤奈斯库的《犀牛》一剧中,主人公无法在现实世界实现真正自我,个体价值的沦丧使得主人公主动选择变成犀牛,作品用这种夸张的表现手法讽刺了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沟通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