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20世纪前的矛盾生态伦理观
不同的历史与和社会背景会塑造不同的生态伦理观。价值观和生态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叠加影响而造就的。西方传统思想中具有自相矛盾的生态伦理观。小林·怀特(Jr Lynn White)认为,《圣经》奠定了以人类为中心的道德统治秩序;人类以上帝的授权与意旨为借口,随意支配自然资源[34]。西方认识论中的二元论也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泛滥。在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上,二元论是一种理念的异化形式,在这种关系里,权利通过贬低和疏离来诠释和建构了差异。在这种关系的映射下,人类与自然、文化与自然、理性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统治与被统治、主体与客体等都被对立起来。强势一方将已存在的差异形式制度化和常态化,强势和弱势双方的沟通处于断裂状态。处于优势的一方的做法被当成是社会公认范式,作为理性的方式为社会所接受。从自然和人类关系的角度来看,这种对立关系的具体表现就是建立在古希腊文化基础上的核心理念“自我”。这种“自我”在历史的各个阶段的哲学和文学作品中都刻下深深烙印。“在一个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中,我们所见到的唯一是一种鲜明的等级关系,绝无两个对立项的和平共处。其中一个单项在价值、逻辑等方面统治着另一个单项,高居发号施令的地位。”[35]这种价值观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论认为,只有人拥有道德价值和内在价值,人是自然界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类中心论有时候也承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但是这种内在价值是为人类服务的。在这种理论影响下,人类被赋予了各个角度的中心位置,人类是主宰万物的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人类中心主义论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在狭义人类中心主义的统治下,人类的地位被夸张到了极致,“人类沙文主义”,“人类万能”等思潮就是其表现形式。在这种思维的控制下,人对自然是绝对的控制和支配,人以征服者的身份自居,根本意识不到自然界与人类是休戚相关的。相反,人类自大的认为,自然的资源是无限的,可以肆意利用。广义上的人类中心论则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价值,但是这个价值的实现依赖人类,如果人类的需求和这种自然的内在价值发生了矛盾,人类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典型的功利型关系。
与人类中心论不同的是,西方伦理体系中又有“人类与邻居和睦相处”的传统价值观。约翰·巴斯摩尔认为,“西方的传统道德教育、基督教或者功利主义,总在教诲人类不要去伤害自己的邻居。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将废弃物乱置于海中或者空气中、生态系统的破坏、庞大家族的繁衍、资源的耗竭等对当代和未来的人类都构成了伤害。如此延伸下去,不必补充任何新的东西,传统道德就可以调整我们的生态观点了”[36]。这种传统道德理念与人类中心论的统治地位相比,它承认人与自然平等和和谐的关系,但是其影响较小,否则就不会出现自然环境被大肆破坏的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