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结论

7.1 结论

(1)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近现代社会在技术理性的推动下,实现了人类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甚至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破坏。当人类通过人为技术或者力量来干涉自然以此来达到发展人类之目的的时候,人类相信“盖亚假说”中地球的自我修复能力,却忽略了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的“阀值”。自然界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是在一定范围“阀值”的前提下,否则系统就会失去自我修复环境的能力。作为关注自然与人类之间道德行为关系的一门学科,生态伦理学力图实现一种自下而上的伦理系统建构,来规范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发展基础。但是摆脱生态危机不能仅依靠哲学层面的生态伦理系统理论的发展和传播,也依赖历史学家、人文学家和作家们,从其各自学科的价值相配的角度出发来丰富和普及生态伦理知识。德里达在《访谈:称作文学的奇怪建制》中说过,“即便是称作‘文学’的现象是某年某月历史地出现于欧洲,这也并不意味着人们就能严格的区别文学客体,它并不表示有了一种文学的本质,它甚至表示完全相反的意思。我所梦想的既非是一种文学作品,也非是一种哲学著作,其主旨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往返于文学与哲学之间。文学是一种允许人们以任何方式讲述事情的建制”[150]。热奈特在《虚构与行文》中谈到的,“什么是文学,愚蠢的问题没有答案,文学大概是同时为多种物质,它们之间由某种被维特根斯坦称作为‘家族相似性’的更松散型的‘纽带’联系在一起”[151]。文学的故事要素和形象要素为生态伦理思想的萌生提供了感性素材。

(2)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与生态批评的区别

从文学作品出发来进行生态伦理分析主要有两类研究,第一类是文学意义上的研究,尽管名称多样,但是实质上都是在文学理论框架下发掘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思想,比如生态批评、生态文学、文学生态学、生态学文学批评、环境文学、绿色文学等,这种研究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第二类是文学作品中生态伦理向度的研究。这两大类概念经常被人们混淆,两者之间的区别经常被忽略。概念被混淆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点。他们都以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戏剧等)为研究素材;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强调人对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文学意义上的生态批评等和生态伦理学框架下的文学作品生态伦理思想研究是有本质区别的。

文学作品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致力于研究生态伦理运用于文学文本分析的具体模式,以哲学伦理框架和逻辑模式为指导来分析文学作品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发展脉络,研究注重作品与所处时代的主流或者非主流生态伦理思想的联系。文学意义上的生态批评和环境文学等一大批亚学科则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新的认识和阐释途径,这种模式下形成的作品的生态伦理思想认识往往呈现出单一性、片面性和主观性;从文学角度出发的生态(环境)文学或批评的研究,其出发点、研究手段和目的是围绕语言分析和叙事手段;在文学和文化主题的视阈下,以文学的感性材料和提炼的生态主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重视环境和人的正确关系的树立,其理论基础和实践都是围绕文学要素中的故事要素和形象要素,从本质上仍然是文学意义上的叙事研究,这是根本区别于本论文的研究出发点:从哲学层面的生态伦理学为出发点,以文学为研究介质,回归生态伦理主题。

总之,两者间共同点是都是以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为研究载体和素材,都以弘扬生态思想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为目的。但是研究的理论架构、出发点和结论都是不同的。

(3)文学作品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的异质性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认为,“艺术不能变革社会,但是却有助于变革能够变革世界的男女们的意识和倾向。”文学作品表达的生态伦理理念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社会整体理念没有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文学充当的角色和功能是具有异质性、带有异化功能的,即:改变不正确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相比生态伦理学来说,文学作品传递的生态伦理信息更加细致、感性和生动,具有宽泛维度和多重视角,以“非说理”方式表达生态意识和环保愿望。20世纪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作品的生态意蕴常常是隐性而非显性的。它的生态呼唤往往被表象的文学叙事结构掩盖,缺乏直接的生态伦理阐述和号召。

20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建构之间出现了“前瞻性”、“引导性”、“同步性”和“滞后性”等多种不同的耦合关系。“前瞻性”和“引导性”是指文学作品以前瞻式的眼光预见了生态伦理体系的理论,并启发了生态伦理体系的建构,使得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发声早于生态伦理体系相应学说的形成;“同步性”是指从时间性来看,文学作品中表达了同期生态伦理体系学说中同样的环境思想,但是文学的学科特色决定了该思想的逻辑性、体系性等方面的缺陷;“滞后性”是指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生态伦理思想要晚于生态伦理学中该思想的产生,文学作品以感性文字的形式,重复表达生态伦理学中的生态主张,加强生态意识的宣传。本论文从无序混杂的20世纪文学作品中整理出平行于生态伦理发展过程的生态伦理思想发展脉络,从而证明:无论是文学途径,还是生态伦理学途径,都见证了人类的生态伦理意识的发展过程。

从西方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对中国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相对于国外较系统、体系化的生态伦理学理论体系来说,国内的生态伦理研究相对滞后。该角度的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吸收了西方生态伦理学中的有用成分,对于启发中国的生态伦理学的发展、促进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环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生态伦理学的发展,一方面是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发展动力,另一方面是有助于形成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体,为人类的美好栖居生活提供强大的保障。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人类调整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手段。人类生存的环境与未来的命运,取决于地球生态环境,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