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定义
如上所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相继涵盖了20世纪所有的文学流派,这些流派可以分为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各个具体流派。[10]但实际上,在各个学科融合发展的20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已远远超出文学领域,尤其是20世纪后期的“后现代主义”被视为具有多元价值取向的概念和前缀定语,被运用到哲学、科学、建筑、艺术等领域新思想的构建过程中。
20世纪初萌发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是一个与传统文学相对的概念。在康德的“理性出发”、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荣格的心理学理论(特别是“集体无意识”理论)等一系列哲学理论的影响下,现代主义文学呈现出浓烈的文化批判色彩。在主要西方国家从19世纪末进入工业化社会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传统农业和原生态的湖光山色被持续扩张的工业取而代之,西方国家民众的传统价值观被不断的挑战和颠覆,社会权利对个体的压迫和扭曲凸显,个体人物与社会的矛盾变得尖锐,文学作品也日益关注人物内心世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就是在塑造文学形象的过程中关注四类关系:个体人物与整体社会;个体人物与整体自然;个人与周围他人的关系网;个体自我成长。尼采等宣称的“推翻传统评估体系、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对新的文学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比传统的文学手段,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明显的新特征,也就是更强调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活动的刻画,表现手段也比传统的文学作品更加丰富,通过变形的人物、立体多元的叙述角度和多重线索交错等手段,并且借助象征、隐喻、意识流等方式,来达到刻画和揭示社会现实的目的。
在二战结束后,文学流派从现代主义衍化成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推翻传统,以异化的眼光和不确定性的视角审视世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面临着战争创伤、现代杀伤武器带来的疯狂征服和掠夺、科技理性带来的极端化和畸形化的困境,西方人的生存基础和信仰根基遭到极大挑战,人们用怀疑的态度审视现代科技和科技理性,特别是进入60年代后,随着工业进步,自然坏境的破坏也愈发加剧。哲学界的反形而上学倾向和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哲学、尼采宣扬的“价值重估”、海尔格尔的“存在”“语言”等理论,也促成了后现代主义的产生[11]。文学界的后现代主义首先是从“垮掉的一代”表现出来的。存在主义文学、法国兴起的荒诞派戏剧、美国的黑色幽默以及拉美的魔幻现实小说,都是西方后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现代文学作品经常充斥着混乱的思维、思想的迷茫、时间空间错乱。作品中的人物不具有自我本质,而异化为非人。后现代作品的最常见主题就是“寻找自我”,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色,第一是反逻各斯,反语言中心主义;第二,具有不确定性、模糊、偶然和不可表达等特色;第三是反对中心,寻求差异性和不确定性。[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