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20世纪初施韦泽“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
不同的伦理价值观都会关注同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基督教、犹太教或者其他宗教派别把“爱”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古希腊的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的思想家认为博爱是所有德行中的最高境界;英国功利主义的思想家边沁认为,博爱是具有功利性的,社会个体没有付出爱的过程就无法享受社会回报给个体的各种福祉,博爱是保证个人幸福的前提;休谟否认了伦理的幸福主义特征,他的《人性论》从经验主义出发,认为奉献伦理是世界存在的基石。与以往的思想家不同,阿尔伯特·施韦泽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概念,而且在实践中他用自己的一生来遵循“博爱”的终极伦理。
施韦泽具有多种才艺,在宗教、哲学和艺术方面都颇有建树。他30岁开始学医,然后到非洲救死扶伤,几十年如一日的实践人道主义精神。他宗教背景的家庭,使得“耶稣之爱的行动伦理”的理念贯彻他的人生,他对宗教的爱的本质的强调、对伦理的本质的理解,都促使他能够舍弃安逸的生活,到艰苦的非洲工作,并且在90岁高龄的时候,仍然关注他人疾苦。施韦泽除了倡导“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理念,还透彻的研究过东西方文化,美国比较哲学教授阿契·巴姆(Archie Bahm)评价说,施韦泽是20世纪第一个真正的比较哲学家。
“善”是施韦泽所有的人道主义行为和伦理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他毕生在实践这样的信条:“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38]
施韦泽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敬畏生命”。在施韦泽看来,哲学的任务是成为普遍理性的引导者和监护者。施韦泽的博爱和敬畏生命的思想,是从少年时代积累的不杀生、不折磨动物和对幸福权利的思考开始的。他反对实证主义思潮的“进步”理念,认为社会进步的标志不是物质的发展,而是思想和伦理文化方面的成就。他力图探索一种深层次的有突破的伦理体系。通过他多年的行医实践和哲学思考沉淀,结合了他所处时代的(世界大战、核武器的制造)背景特征,他认为,人道主义思想和敬畏生命的信念是保卫世界和平和实现人类福祉的最终手段。敬畏生命的理论有两个构成因素:“肯定世界和生命”与“伦理”。伦理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上;伦理这个较高层面要求人类不能为了个人利益,牺牲其他的生命形式;人有追求生命快乐的权利,但是不能按照萨特的“自由选择绝对化”理念来行使个人快乐;人类在选择自我的快乐之前,要尊重其他生命形式的存在权和快乐权。
施韦泽的生态伦理思想特色是“道德敏感”,道德敏感体现在同情心和责任感上。施韦泽把生命看作自然现象和道德现象的统一体,以生命的道德性为基准来考察各种生命现象的关联关系和相互影响。他认为,人类所独具的道德意识使得人类要主动的敬畏生命,在其可能的能力范围内,实施善行,帮助比自己弱势的对象。这种敬畏的范围不仅包括人类,还延及至植物和动物这些所谓的低级生命形式,否认生命形式的高低之分。人不应该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牺牲其他生命形式,尽量减少为了保全自我而伤害其他生命。
综上所述,施韦泽倡导的敬畏生命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伦理规范,将人类和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形式当成平等的个体;人的行动,不仅要维护个人快乐和生存,还要敬畏动植物的生命存在形式。施韦泽的伦理系统,是以道德责任为出发点,以道德敏感为特色,尊重各种生命价值。他身体力行的推进这种伦理体系,使得敬畏生命理论体系成为20世纪最有建树的生态伦理学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