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二战前后文学作品折射的生态伦理观总结

5.6 二战前后文学作品折射的生态伦理观总结

在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学的影响下,敬畏生命的伦理学规范的不仅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且是“与一切存在与我们范围之内的生物发生联系,与宇宙建立起来了一种精神关系”;在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重视维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受到社会统治模式的影响,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本时期(20世纪30—50年代)的生态伦理观不仅受到从世纪初至今的这两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生态伦理观的影响,还面临着社会的巨变: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肉体和心灵造成了巨大伤害。当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变的时候,文学作品中折射的社会背景具有“物理向度”和“心灵向度”双重功能,其生态伦理诉求也比较明显。每个文学作品的写作都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自身的内心意识的张力运动的结果,决定作品最终意识形态走向的,取决于这几种矛盾力量运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