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文学与哲学相互独立与依存的关系
作为人类思想载体的文学作品,一直承担着反映世界、折射人类内省思考的任务。矛盾推动世界的不断进步,矛盾运动也推动文学世界和哲学世界交融、自省和融合。史上很多传世的经典文学作品中都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哲理;反之亦然。很多学者也是具有文学家和哲学家的双重身份。席勒、尼采、萨特、波伏娃等都是既有文学创作又有哲学思想建树的大家。
哲学与文学两个学科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哲学讲究严谨的逻辑,注重理性思考,具有双重品性:一方面具有艺术的灵性,另一方面具有科学的理性[16]。负有传承人类文化、陶冶读者情操之使命的文学创作侧重于感性体验,通过零碎、个体和体验式的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维。虽然文学和哲学有鲜明区别,但都是认知世界、反映世界的工具。生态伦理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与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学作品所折射的生态伦理思想,其语言表述更加贴近生活,虽不侧重说理,但渗透着朴素生动且深刻的生态哲学意蕴。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一直不乏具有淳朴的生态环境思考的诗歌、小说和戏剧。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奚密所说:“理想的解读诗歌,应该包括四个层面:第一是诗文本;第二是文类史;第三是文学史;第四是文化史。”文学作品蕴含的多重生态思考层面为从文学角度研究生态伦理思想提供了可能性。
从哲学和文学的互动关系的角度来看,特别是由于哲学的“艺术的灵性”的特质来看,从文学这个极为贴近生活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人类生态伦理思想的衍变是人类的文化构建和阐释模式发展的需要。正如加拿大著名生态文学家阿特伍德所形容的文学作品的生态功能:“读者看着那面镜子,不是去看作家而是看他自己,看镜子中折射出来的他形象背后的生活世界”[17]。生态批评的先锋密克尔指出,“如果文学创造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那就应该细致和诚实的审视文学创作,以便发现他对人类行为与自然化境之关系的影响,确定他在人类的福祉和人类的幸存中所发挥的作用——加入能发挥作用的话,它将带你进入人类与其他周围世界的关系。”自然界作为第一世界,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会有不同折射,被抽象成不同的客体和文化特质;而文学和生态伦理学,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果,是第三世界的典型代表,分别从不同角度凝结着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并且两者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和作用。生态伦理学作为反映人类生态观的一门学科,其重要的考察对象就是第一世界的自然,而文学作品也有很多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出发,来反映自然状态和人的心灵状态,两者都是要从自然世界来获取第一手的感性材料,来构架本学科的第一手资料。正如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强调的那样,文学作品所体现的精神状态和作家的创作经验都来自人类的原始经验,这种原始经验就是指积累在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人类积习,包括思想上和做法上的各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