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后之危机时代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大地伦理学思想

5 二战前后之危机时代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大地伦理学思想

文学作品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不是简单的独白,它涉及内在意识和外在世界的关系,建立在人类共同行为方式的基础上”[67]。若按此理解,文学作品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作家内心世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与外部世界价值取向交汇的产物。文学作为“生活作为过程和整体性”的反映[68],折射了作品所处时代的价值观,这与赫拉克利特的“艺术的模仿自然”学说、柏拉图的“模仿”学说(用模仿学说阐释文学的反映论功能)和托尔斯泰的“情感论”等是一致的。卢卡契认为在西方社会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时期(20世纪30年末代爆发至50年代恢复期)后,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的意识形态也直接反映了西方社会价值取向。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世界进入危机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终结标志着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始。当空前的经济与社会矛盾无法靠社会机制本身得到解决的时候,经济危机的爆发就不可避免。1929年至1933年间的严重经济危机加剧了经济力量发展的不平衡,加上帝国主义国家的军事较量,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摧残了生命、破坏了环境,也导致西方世界思想形态的大变迁。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西方伦理学完成了由古典伦理学到现代伦理学的转变。古典伦理学的三个派别为理性主义派、经验主义派和宗教伦理学派;而现代伦理学主要分为科学主义伦理学(又被称为现代西方元伦理学)、人本主义伦理学和现代宗教伦理学。他们在批判传统伦理学的基础上,达成了现代伦理学的基础的共识:道德主体的主观性。此期间的文学作品也在反映生态伦理思想之时折射了这种道德主体的主观性,直至五十年代末西方国家从经济、政治角度修复战争恶果后,才呈现出新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