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本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特征
20世纪60年代后的生态伦理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就是尊重自然,不管是出于人类中心的目的,还是生态整体性的出发点,都要求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去谋得人类的福利和权益。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特殊的历史时期使得生态伦理思想不仅在伦理学层面得到了大发展,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丰富的体现,不同时期的不同主题的文学作品在完成文学意义上的构建之余,对生态女性主义、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技术的关系等方面都有深层思考,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环境问题的加剧,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问题的思考经常具有超时代的视野,以超前的眼光预示生态问题,突破了伦理学层面的严谨和实然的局限,展示出了更强烈的生态预警效应。
在女性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来看,本时期很多具有生态意识的文学作品都在强调,脱离了人与人的关系去谈论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与和谐相处是苍白的,因为当人类无法实现人之间的平等的时候,就无法摆脱对自然的无底限索取的生产、生活模式。本时期的文学作品继续延续了前期历史时段对女性解放和自然解放关系的讨论,并且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话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使得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个多元生态话题的一个次级题目,在文学情节设计中不再孤立的探讨女性话题,而是与其他生态思想共融,如人与动物的关系,生态中心还是人类中心,自然与科技的对立中。生态女性主义的思考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色,融入了更多时代特色。
本时期的历史特殊性使得技术与自然关系的话题成为文学作品中关注较多的问题。在科技膨胀发展、技术力量对自然的异化愈发严重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中融入这种视角体现了人类对科技理性发展的忧虑和对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发展的期望。当正确的生态伦理观逐步形成但是却无法贯穿到人类生活、生产的各个层面的时候,卡森、艾比、阿特伍德等在作品中用危机论的眼光对待“技术”这把双刃剑。在60年代至世纪末的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思考过程中,表现最多的就是人类技术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持之间的矛盾,反映的是技术文化的危机性特征。
生态伦理不是脱离主观意识的纯粹的物质活动,也不是主观精神世界运动的结果,它应该是主客观统一的结果,如果脱离了这种统一性,就会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生态伦理既是一种个体道德,更是一种社会道德力量,否则就会成为一种歪曲的伦理指导,直至对社会造成直接的损失乃至生态的恶性循环。我们既应该重视科技提供的技术和工具的合理性,又要强调自然是人的生存根基,要在“自然为人立法”与康德哲学中“人为自然立法” 的中间寻找一个辩证地带,实现自然合乎人之目的性与人之合乎自然规律性的统一,也就是马尔库塞所说的,为了防止现代人堕落为简单化的“技术人”,应该克服单向度的思维方式,而采用双向度、交互式的思维方式。技术、生态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诚如马尔库塞所言,“自然解放是人的解放的手段,这是因为工具主义合理性既全方面掌控了经验生活,又贯穿在人的本性、人的本能之中。自然的解放是指以不同的方式利用技术文明的成果,以达到人和自然的解放,将科学技术为剥削服务的毁灭性滥用中解放出来,而不是回到技术前时代”。技术和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解决,不能靠一味排斥技术,也不能靠单向度的技术理性,必须要在以技术改变生活的同时,不破坏自然的统一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