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寂静的春天》中生态共同体的概念
《寂静的春天》以科学家的视角和逻辑严谨的语言,表达了地球共同体的概念,要求尊重生态共同体本来的面目,反对破坏环境的行径。“这儿的自然景色是许多创造了这一景色的各种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人画面。它展示在我们面前就如同一本打开的书,我们可以从中读到为什么大地是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我们应该保持其完整性。”[130]卡森以进化论的眼光描述了自然本来面目的合理性,“(地球面貌)不是偶然的,而是自然选择的长期结果,于是西部大平原变成了生长鼠尾草的土地”,但是人类不尊重自然进化的规律,不尊重地球进化选择形成的地球面目。打破了这种具有“完整性”之美的画卷,“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地球上植物和动物的自然形态和习性都是由环境造成的。就地球时间的整个阶段而言,生命改造环境的反作用实际上一直比较微小。仅仅在出现了生命新种——人类之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131]
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用“绿色斗篷”描述了自然资源给人类提供的生存基础和条件,批判了人类无视共同体一体性的无知和贪婪。“水、土壤和植物构成的大地的绿色斗篷,组成了支持着地球上动物生存的世界。尽管现代人很少想到这个事实,但是,假若没有能够利用太阳能生产出作为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基本食物的植物的话,他们是无法生存的。我们对待植物的态度是异常狭隘的……大地植物是生命之网的一部分,在这个网中,植物和大地之间,一些植物和另一些植物之间,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重要的联系。”“地球上的植物是生命大网络的一部分,一种植物与其它植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联。……如果我们还打算给后代留下自然界的生命气息,就必须学会尊重这个精美细致但又十分脆弱的自然生命之网,以及网络上的每一个连结。”[132]卡森在告诫人类,我们必须学会从整个自然系统及其内在规律看问题,必须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终极尺度来衡量自己,来约束自己的活动。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应当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成为一切行为、政策和发展模式的最终判断标准。因为只有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生存与发展的需求才能够长久地得到满足。保护生态系统就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人类要真正做到对自己负责,首先必须做到对生态系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