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 《有意破坏帮》与生态性有意破坏

6.3.2 《有意破坏帮》与生态性有意破坏

艾比的代表作《有意破坏帮》(The Monkey Wrench Gang)于1975年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奠定了他在美国生态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本小说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厚重底蕴。小说以现实为基础,揭示了为促进美国西部大开发而投资数亿美元的巨型水坝(格兰峡谷大坝)建成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可修复的损害:本来的活水因为圈坝变成一潭死水,从而使多种鱼类消失、河滩退化和动植物变异或灭绝。在《有意破坏帮》这部小说里,主人公海都克(George Washington Hayduke)是越战这场广被诟病的战争的受害者,在越南战场上作战两年,又在越共的监狱里被折磨了一年,回国后发现环境已经面目全非了,工地、垃圾、推土机、沙漠、毒气、巨型水坝将河流截断。他和他三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以有意破坏的方式阻止人们破坏生态平衡,目的是让自然保持原色,他们毁掉代表人类强制力的推土机,割断电缆,炸断桥梁,甚至要用炸药炸毁耗资7.5亿美元的大坝。他们这种近似疯狂的行动显然是破坏社会秩序、违背法律的,有很多评论者认为这是一种生态原教旨主义,为保持生态原貌而不择手段。

这本小说创造了“生态性有意破坏”的概念。所谓“生态性有意破坏”,是指环保者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而摧毁破坏自然环境的工具等的运动。生态性有意破坏的前提是用暴力摧毁机器和设备的同时,不造成任何人身伤害。艾比为了强调“生态性有意破坏”的正义性,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人类建设带来的生态灾难。小说里是如此描绘格陵兰大坝的:“大坝里是不流动的、肮脏的、墨绿色的废水,是一潭暗淡无光的死水,水面上飘着浮油。峡谷的石壁接近水面的部分覆盖着一层干涸的淤泥和无机盐,像浴缸壁上的污垢一样,标志着高水位线。这就是鲍威尔湖:蓄水池、蓄沙坝、蒸发槽和淤泥潭。几条死鱼肚皮朝上地漂在满是油污的水面,旁边还有橙子皮、快餐盘,到处都是腐烂的气味”[136]。面对主人公海都克为首的四人组为“让自然保持原样”而进行的“生态性有意破坏”活动,舆论一片哗然,赞成者是一个阵营,而反对者亦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