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小说创作对外国文学的借鉴、择取、吸收是全面的、无偏见的,大到文学流派、方法,小到一个字、一个句子,凡于己有利、有益、有用的,则大胆拿来,为我所用,胎化为新的机体。大体而言,张贤亮惯用的、拿手的方法和技巧,不出现实主义范畴。同时,他对现代主义技巧和方法亦兴味十足,且有会于心,借鉴和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张贤亮说:“我的创作手法比较传统,是现实主义的,但不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手法,而是‘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手法。因为我接触外面(特别是现代)的东西少,如美国的一些作家和作品,尤其是七八十年代这一批。像荒诞派、黑色幽默、印象派,我也喜欢。”[16]长篇小说《习惯死亡》就是他自认为的一部运用了现代派手法的“得意之作”[17]。比如,小说中多处用了“多年以后……”这样的句式,这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常用的一种手法。张贤亮在使用现代派手法时,会设定一个边界,不像纯粹现代派作家那样有时晦涩难解。《习惯死亡》在叙述过程中,有两处地方借主人公之口调侃道,“请你千万别以为我是在模仿什么鬼乔伊斯或福克纳,故意写那种谁都读不懂的长句子”,“我最怕人家说我在模仿什么乔伊斯和福克纳”。张贤亮后来回应对这部小说的批评时又说道,《习惯死亡》是用了一点现代派技法,“并非刻意模仿”,“全书都是按主人公感情线和意识流程自然表述的”。[18]此前发表的长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其中多处运用了现代派手法,如小说开篇写章永璘做的梦:猫走失了,四只小鸭悄悄游着,把主人公引向记忆深处,然后它们一起歪着小脑袋看着主人公,弯曲的小黄嘴上“表现出一种嘲讽的笑容”;第一部第二章,主人公晚上独自留在小屋中,从房梁上慢慢飘落下一个女鬼;另一处,章永璘提出离婚且去意已决,黄香久的叹息化成一缕游丝,接着又变成蛇一样蓝幽幽的光环,光环又幻化为灰猫在灶台上跳舞等等。这些细节看似变化无定,实则依循着人物心理、意识流动,随物赋形,自有法度。

小而言之,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字、词、句子等,都会给予张贤亮某种激发或触动,从而使他克服创作过程中的障碍。比如,写作中篇小说《绿化树》时,人物、情节等俱已如成竹在胸,呼之欲出,可小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知怎么写才好。张贤亮在整整半个月时间内构想这句话,直到有一天顺手翻开川端康成的《雪国》,上面第一句话:“穿过界县漫长的隧道,便是雪国了。”这句话点醒了张贤亮,他写下了小说开头的句子:“大车艰难地翻过嘎嘎作响的拱形木桥,就到了我们前来就业的农场了。”以下十二万字很快写成了。

借鉴、吸收外国文学作品,目的在于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小说作品,这是张贤亮的基本观念。他说:

至于说借鉴,恐怕直到我死以前都是不可缺少的。比如《绿化树》很明显地借鉴了现代派的东西。比如章永璘的那场梦,从现在来看,这样的借鉴,效果还是可以的。所以,我要说,千万不能故步自封,就是到了胡子一大把、白发苍苍的时候,还要不断地从比较优秀的作品当中汲取营养。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掉自己。我的《四封信》,就是借鉴了外国小说的写作手法,但是,那里面的内容,全部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生活和特有的思想感情。[19]

【注释】

[1]高嵩《张贤亮小说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页。

[2]张贤亮《写小说的辩证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61页。

[3]李镜如、田美琳《张贤亮谈创作》,宁夏大学学报编辑部印(内部),1985年,第187页。

[4]张贤亮《写小说的辩证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页。

[5]张贤亮《写小说的辩证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95页。

[6]本文所引用张贤亮小说作品文字均出自《张贤亮选集》一至四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后不再一一注明。

[7]维列姆博芙斯卡娅《甜蜜的女人》,刘克永、李毓榛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09-210页。

[8]高尔泰《只有一枝梧叶 不知多少秋声——读〈绿化树〉有感》,《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第5期。

[9]但丁《神曲》,朱维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43页。

[10]歌德《浮士德》,杨武能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580页。

[1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上册),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184、188页。

[12]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上册),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 版,第184、188页。

[13]涅克拉索夫《俄罗斯女人》,林念松译,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第141页。

[14]张贤亮《写小说的辩证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75页。

[15]拉甫列涅夫《第四十一个》,王庚年译,《世界中篇名作选》(第一集),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第288、300页。

[16]李镜如、田美琳《张贤亮谈创作》,宁夏大学学报编辑部印(内部),1985年,第186页。

[17]张贤亮《小说编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4页。

[18]张贤亮《小说编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4页。

[19]张贤亮《论小说创作》,见《系列文学讲座集》,山东省出版总社烟台分社1985年版,第134-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