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小说”——重读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六、“哑小说”——重读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盲诗”一说,典型诗例即为孟浩然的《春晓》,诗中画面由“听”表现出来。

受这个文学现象启发,我们可以说,在当代文学中,一部小说从开始到结束,主人公不说一句话,亦可称之为“哑小说”,典型例子即为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小说发表于1982年,应属“反思文学”类,情节亦颇为简单: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都是某化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平日里两人形影不离。若是雨天,出门时由女人打伞,男人躲在下边,看上去很不相称。这使得“团结大楼”里十几户人家好奇并猜测不已。“文革”期间,夫妻历经磨难;“文革”结束后不久,妻子病故。从此,矮丈夫形单影只,雨天出门,他仍然高举着伞,那伞的下面有一大块空间,看上去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填补。

这个短篇表层上写了今天已不多见的、坚如磐石的爱情,令人感动不已。它有着“哑小说”的因素,又多了一层内涵。就小说这种文体而言,好的形式有时本身就会产生丰富的意义。

新时期之初,“伤痕”“反思”等类文学作品,一个共同特点,即控诉“文革”灾难时,涕泪横飞,情绪亢奋;言辞激烈,正义在握。可就在这样的文学大潮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似乎有意识地一反潮流,让主人公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可举两个细节为例:一是研究所的造反派们把批斗会安排在“团结大楼”,楼区的小市民们对政治看来并不怎样感兴趣,倒是特别想知道高女人为何非要嫁给矮她十七厘米的矮男人,无论他们如何威逼,高女人一言不发,眼中闪现出的是傲岸、嘲讽、倔强的光。二是“文革”后,高女人患脑血栓,矮丈夫每天早晚搀扶女人出来散步,缓慢而又吃力,他们没有任何言语。这一默然、感人的景象,是通过楼区居民们的眼中表现出来:

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时,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他却掬出笑容,为了给妻子以鼓励。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高女人每要抬起左脚,他就使劲向上一提绳子。这情景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团结大楼的人们看了,不由得受到感动。

无语的景象,其中大有深意。

那个混乱年月中,今日的害人者,明天成了受害者;今天的受害者,明日又加入了侵犯他人的行列。这是一个奇怪而又普遍的现象。以此作为一个必要的参照标准,即可发现,大量的伤痕、反思文学作品中,缺少了一项基本的因素:自省。当受害者大声控诉的时候,他们能否敢于面对良知,说自己绝对未曾在强力威胁下对他人落井下石过?

那么,《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这部典型的“哑小说”,其实早已透露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信息:当内省和自肃还不能被接受、因而暂时无法成为普遍的文化心理之时,沉默或许是真正的无辜者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