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庄记》另一个重要主题,表现城市对农村的歧视。小说第28节,城市公交上一个农民工不小心踩了城里人的脚,引发一场“城乡对骂”,各自发泄了一通“宿怨”,这一情节是叙述者以目击方式呈现出来的:

“没教养的山猪,不看自己是啥玩意儿,满身臭气熏天,跑到城市里来飞扬跋扈,我要是市长,妈的就下令不让你们进城,影响市容。”“老子就是一身臭气也比你们他妈的干净,到处是治淋病、梅毒、阳痿的广告,走上三五步就是治性病的医院,是谁在影响市容?”显然他对城市的观察比我们更为细详。城里人低估了农民工,没想到他还击得如此凶猛,竟一时说不上话来。可农民工还在骂,“妈的,嫌弃我们?有啥了不起?哪栋高楼大厦不是我们建的?在你家厕所屙第一泡屎的就是老子,看不起乡下人,你吃屎都没人屙。”直到我下车战争也没有升级,或许城里人觉得不是农民工的对手,或许要保持文明姿态不值得动手,而农民工也许想这是别人的城市,不想在客场惹出大事来。因此两人像一对观点相左的学者,在争论(或是声讨)一个学术问题。

《上庄记》以大量情节描写了农村面临的急迫问题,同时也以相当的笔墨反映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对立、冲突,以及前者对后者的歧视,其严重程度可能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上庄记》写了农村的“问题”,但不能因此说这就是“问题小说”,因为“问题小说”重在问题,轻忽文学;突出了问题,文学性反倒退居其次。《上庄记》则不然,它把“问题”写成了丰富性的情节,是情节在说话,是文学在说话,而非“问题”在说话。从这个角度看去,那个表面上显得振振有词且反击凶猛的农民工,并不是胜利者,他的嗓门越大、调门越高,越发显出自身的劣势和可悲。一个有经验的读者,立刻会感受到文本的意图:在一场因着歧视而引发的“城乡对骂”中,双方都是失败者,都受到了伤害;他们用以反击对方的理由和证据,没有一条触及问题的核心和本质。他们在辱骂对方,愈形激烈,但是他们根本不明白何以要骂,并且骂得如此地刻骨仇恨。这种悲哀只有真正的文学才能表现出来:《上庄记》提供了一种角度,也表现了一种深度,引导读者往深里想。

农民的怨愤在于,出大力不讨好,自己洒下汗水的地方没有容身之地;城市居民则愤恨于农民没文化教养,扰乱了自己的生活秩序。这只是表面现象。深层原因仍然是“体制性歧视”,小说第26节,有一段议论性文字,专门探析了此种歧视逐渐形成的历史过程:

倘若对“体制性”溯源,可以说新中国一成立,体制性就出现了。……虽然我知道有一个词——票证时代,但没想到我国竟然曾经发行过那么多的票证……至“文革”时期,票证时代达到顶峰,票证种类有数百种,绝大多数票证“非城镇户口”没有资格使用,社会由此划分为吃“商品粮”与吃“农业粮”两大阶层,而且壁垒森严,有严格的“世袭制度”,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关系——“粮食关系”,城乡二元体制由此产生。

需要略做解释的是,“城乡二元体制”直接根源于195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此条例明确规定了“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或“非农业户口”与“农业户口”,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票证、粮食关系等等系此制度的一个结果。虽然现今在某些方面有所松动,如过去的“子随母”落户原则已不存在,但与户籍关联的诸多领域中,控制仍然极为严厉。

显然,城市对农村的歧视、城市与农村的紧张关系,并非由于文化观念的对立和冲突,而是一种“制度性歧视”。这种歧视对文化及民族心理的损伤,看似无形,其影响实则难以估量。《上庄记》不仅写到了农民工在城市所受的“硬歧视”,更写到了他们的子女受到的“软歧视”,小说用了一个词语“特殊群体”来形容这些随打工父母进城就读的学生:“这个群体显得独孤,胆怯,敏感,自卑,有些小心翼翼,弱不禁风。”“硬歧视”可以通过文件、会议来解决,而城市里无处不在的“软歧视”却是一个“真正的难题”,尤以学校里面教师对农村学生的偏见和歧视令人心寒,叙述者亦不由得慨叹:

想及他们的以后,我后背生凉,软歧视对他们更具杀伤力,他们的父辈在城市遭受到的类似于上午公交车的那场城乡之战的歧视会在他们身上重复,在他们的读书路上,他们除了要忍受孤独、自卑、尴尬、羞愤,还要承受歧视、污辱、排斥、欺负,他们需要具备海绵一样的修复功能——无论遭多大的压力,都能恢复原初的状态。

文化对一个人、一个民族而言,令其更敏感于人本身的尊严,珍视自我和他者的生命,而歧视则是对他者尊严的公然否定,歧视者本人所得到的也是一种更其毒辣的蔑视。小说第5节末尾,叙述者与李谷一起饮酒,于半醉间,后者突然说出一句话,表达了他内心的一个大愿望,这是长期受到歧视后心理上的一种反弹:“啥时间能让我们这些人可怜一回你们这些人,日子就有过头了。”叙述者评论道,这句话让自己产生了“一股砭骨的寒意”。

《上庄记》写足了城市对农村人的歧视,那一幅幅图景的确让人感到寒心,这也正是小说要达到的目的——从文化角度视之,歧视的最终结果是,没有任何一方会是真正的受益者。反歧视,因而成了《上庄记》的重要主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