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描写好人形象

一、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描写好人形象

在当代小说中,好人形象已经不很多见了,这其实已经透露出一个信息,即小说在对它的主要表现对象上,似乎逐渐丧失了以往那种无可置疑的自信或理想性,由积极、肯定、自信走向了反面,由此它所表现的人物,面目大多是模糊不清的,成为虚幻的、影子一般游移不定的东西。受自身感觉、欲望以及那种明显外在功利目标的束缚,小说人物多成数成了破碎的、残缺的人。

因而铁凝这部中篇小说塑造的好人白大省,便显得格外的醒目,令人感觉到一种久违的温馨。

《永远有多远》2001年获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同年又获第一届老舍文学奖。铁凝后来说,她写这部小说的时候,身为河北省作协主席,其时忙于各种实际事务,外界似乎多认为她没有时间写出好作品了。

读这部中篇,首先要理解一个基本的难点问题,即在包括叙述者在内的“他者”眼中,主人公白大省作为一个自小就“仁义”的好人,她的这一品质为何自始至终未发生哪怕是丝毫的改变?

如果我们沿着白大省一生中遭遇的挫折跟踪下去,作为相当距离之外的阅读者,恐怕大都要灰心丧气的,甚至还要发问:为什么这么多的不幸偏偏就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而且是一个自小就“仁义”的人身上?她身上背负的种种不幸,原本就不该是一个好人所要承担的。

白大省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她把自己一生的幸福押在了婚恋上,可在她的三次恋爱事件中,对方无一例外地将她的好心当作了用以欺骗她的资本。

我们禁不住想起司马迁在《史记》中感慨万千地说过的一句话: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白大省的性格核心或品质是,取之于人者少,予人者多。她对人给予她的一点好处,时时心存感念,且极易感动,属于那种当下社会罕见的“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式的人物。

这种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这种性格养育自北京的胡同。

北京的胡同,是温馨的,人情味十足的。白大省的表姐亦即小说的叙述者,当她一站在北京的胡同口上,放眼望去,就知道回到了真正的北京,在“头上这老旧却并不拮据的屋檐使我认出了北京,站稳了北京,并深知我此刻的方位。‘世都’、‘天伦王朝’、‘新东安市场’、‘老福爷’、‘雷蒙’……它们谁也不能让我知道我就在北京,它们谁也不如这隐匿在胡同口的两级旧台阶能勾引出我如此细碎、明晰的记忆——比如对凉的感觉”。

可是这温馨的、人情味十足的胡同,正在一天天地消失。

历史的、胡同的北京正在一天天地消失。

那么,由胡同环境养育而成的白大省,也终将消失,成为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

因之,这部中篇就是作家对老北京的一曲伤感、哀怨的挽歌,她在结尾说得很清楚:“就为了这恨与爱,即使北京的胡同都拆平,我也永远会是北京一名忠实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