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负重者就是我们的农民”——读朱晓平中篇小说《桑树坪纪事》

十一、“这负重者就是我们的农民”——读朱晓平中篇小说《桑树坪纪事》

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好作家,后来多数中止了小说写作,从文学爱好者的视野中消失了。可以举几个例子,如阿城、乌热尔图、何士光、李晓等。

曾被当成知青作家的朱晓平,就是这消失行列中的一员。

朱晓平的小说数量并不是很多,主要写知青插队生活,是可以一读再读的作品。

他的中篇小说《桑树坪纪事》写于1985年,同年获得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来被拍成电影,并改编为话剧,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小说写一个知青(主人公)到陕北一个名叫桑树坪的地方去插队所见到的真实的农民形象。在车站饭馆里,生产队长李金斗给知青上了一课:穿着像个叫花子,把知青给他的七角钱偷偷藏起来,像买稻种的梁生宝那样,只要了一份汤,分成两份。这让知青颇为不悦:

我印象中的农民形象,是从电影里画报上和小说中得来的,李金斗和这样的农民,其间没有等号,因为一个是艺术中的农民形象,一个是现实中的农民。

所谓电影、画报和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其实就是指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赵树理《三里湾》中的王玉生,周立波《山乡巨变》中的邓秀梅,当然更是浩然《艳阳天》里的萧长春。在这些作品中,农民干劲十足,精神饱满,不愁吃,不愁穿,还要去批斗阶级敌人。但是历史已经证明,这些小说在塑造新一代农民形象的同时,有意识地掩盖了农民受苦受难的真相。

所以朱晓平的小说第一个意义即在于,写出了农民的忍辱负重而又毫无怨言的真实形象。如金同和福龙外出换粮种,却丢掉了驴和苞谷种,回到村里,双双跪在村口,高呼请罪;温婉的青女,在疯子丈夫折磨下也变成了疯子;美丽的彩芳因抗婚,奋身跳入了深不见底的井里;饲养员金明,拖着残疾的双腿,到外乡乞讨,这系列农民形象表明了:

在那年月,尽管受苦受屈的人太多了,可最值得人去同情的去关心的,是我们的农民。他们不发牢骚,他们能容忍,他们用坚忍不拔的毅力,乐呵呵地吃苦。对艰难困苦,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一代接一代就是这么过来的。如果说他们是对苦难麻木不仁,那是对农民不了解。犹如一座高楼,再盖一百层高,也总要有土地和砂石来负重,支撑着这座大厦,这负重者就是我们的农民。

朱晓平小说的第二个意义,是在于为农民“代言”。新时期的文学评论中出现了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观点,认为此一时期文学的主旨是“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文明是指城市及其居民,愚昧则是农村和农民。朱晓平的小说却让这种理论显示出了其本质上的缺陷以及对农民的歧视:

那个动乱的年月,除了极少数的人,怕是人人都在吃苦受屈。学校关门,工厂停产,干部挨斗靠边站……唯独庄稼人不敢放下他们手中的活路。没人去管他们的疾苦艰难,可他们却要用加倍的血汗生产粮食,去维持这乱纷纷的世道。除了农民,似乎人人都关心着国家大事,关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只有庄稼人,眼巴巴盯着土地,关心着庄稼。

小说最后写道:“对桑树坪人,我没有一个恨的。都是好人,都是可怜人。”

“都是好人,都是可怜人”,读到此处,真是令人动情不已。